第247章 燕朝向舆国宣战(第4/7页)
这也是容铮为了那些不适应纺织车的人家,还有为了保护大燕织布锦绣传统而立下的一个机制。
这使得不少海外皇室慕名前来定制,就这样大燕传统手工开始往费时,高端的品牌上走,也算是以另一种方式给保留下来了。
当然这赚的是慢钱,但也足以养家糊口了。
现在的西洋珍妮纺纱车赚的都是快钱,难免会让人急功近利,为此各地官府收到了不少商家不正当竞争的案子,甚至还有村庄为了布各自打了起来的消息。
许多官府面对这些人都以收回纺纱车来警告他们,然后还有恶意竞争恶意压价的,劳务司出马立即得到了解决。
总之现在的民间由于公卖私卖被朝廷共同允许的情况下,让织布量以几十倍的速度积成。甚至达到了修路工一天都可以换两套衣服的标准。
穷苦人家只需要花十文钱都能扯到一块普通的布做衣服。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民间就发展了春装,甚至有人已经连夏装,秋装都开始设计了。
由于五花八门,一度受到不少读书人的追捧,当然也有老古董认为衣服太花里胡哨影响读书。
这个时候两林地区仿佛和外面的世界不同,其他地方都在拼命织布卖出去,只有这个地方的百姓不是修路,就是在修路的途中赶工。
而两林地区到底是有些不同,再加上容铮在江淮的政策,现在这里已经有修路工学堂,还有百姓学堂。
这里已经开始实施三年的义务教育,但凡是两林户籍的人家都必须在此读完三年才能出去务工,尤其是女童如果想在当地纺织厂做活,就必须识字,会写,会画,否则,官府是要责罚其家长的。
这让很多顽固不当回事的家长纷纷不敢不配合。
于是人多了,读书的孩童多了,或多或少会影响家里的长辈,尤其是两林地区听说外面的布卖的很好。
他们当中也有偷偷拉起西洋珍妮车来织布,然后第二天官府就抓了这家的男人,强行将这家的男孩女孩送到学堂读书去了。
官府执行教育的态度十分坚决,这让不少百姓熄了效仿其他人织布的心思,毕竟学堂一天管孩子们二顿饭,他们也不用费力去养孩子了。只是孩子读了几天书,道理一套一套的,搞得各位传统的家长都不好忽悠孩子了。
当然两林地区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反抗官府了,也不会像之前那样被煽动了,起码在衣食无忧,还能有事做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喜欢安于现状的。
于是,两林地区在其他地方各种发展的时候,他们这里只有教育和修路是兴旺的,虽然有人抱怨过朝廷区别对待,但他们却得到别的地方没有的待遇。那就是读书。
读书在大燕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读书大如天,现在他们在朝廷的厚待下,享受着上流官宦人家才有的待遇。还是免费读三年。
以至于后来大燕国开始兴起读书热的时候,两林地区成为了先驱,甚至两林地区的识字率一律达到了九成,同时培育出的人才分散各地,成为了大燕各地有建设的精英。
两林地区也因此在分化后向江淮靠齐,一度江淮还有过被超过的时候。
而北边境在经过长达十几天的运输,杨家军们收到了朝廷丰厚的物资,里面有不少的衣服,春装夏装冬装,还有家禽,土豆、粮食、糖、雪白的天价盐。
当将士们看见这雪一样白的盐,他们纷纷围着运输官激动地问道:“大人,这就是我们大燕的雪盐吗!我听说在各国卖的都是天价!而且还都是贵族的奢侈品。”
“这么好的盐给我们这些大老粗不是浪费了吗!”
“是啊,还有这猪怎么是白色的?看起来比黑猪还要肥的样子。”
“还有这冰糖,是不是镇口城出口的?我听说这种海外都是皇室只能吃的。”
“这衣服真的是一人三套吗!也太多了。”
面对这么多热心青年的追问下,运输官就算是有十张嘴都解释不过来了。
但运输官却无比自豪地朝将士们道:“各位大燕勇士们!这是朝廷犒劳你们的,这是你们该得的,并且后续还有很多物资要运过来。”
“跟随的太医也会到,他们马上会治疗染上时疫的士兵,你们尽管放心,陛下是不会忘记你们守候边境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