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太子爱民如子(第3/5页)
这是大燕最不能容忍的地方。
同样,七万山民的性命非同小可,朝廷也不能让山民们给舆军陪葬,否则燕国没有保护好这七万山民也会让燕国民心大落,对朝廷的管教产生动摇。
到时候可不是简单的安抚,改善民生能解决的。
百官们第一次因为宋闯都开始同仇敌忾,团结在一起。
这个时候容铮看见葛秋请示亲自上战场,以他为主去跟宋闯谈判,如果不成功也是他葛秋的事情。
刘进是这样,其他人都是这样的。
甚至是武将都愿意背负骂名,只为了这一次既不能独断,也不能让步的局势。
容铮看着这些人难得齐心一次,他们愿意为君负担倒是令她感动,但眼下她必须做出一个反应了。
于是,容铮在大家的注视下亲自发了一封不再是劝降,而是协议书协商拟定书让燕谈判军师送到宋闯手里。
容铮的这个举动顿时举朝震惊起来,对大臣们来说太子殿下此举分明是有妥协的成分在!
“陛下您为何如此鲁莽行事!”
“此举如何跟前方阵亡的军民交代!十三地八城百姓受的伤害又如何抚平!!”
“陛下,千万不可,千万不可答应啊!”
“开了这个口,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陛下啊——”一个王公大臣更是自己气得晕过去了。
朝廷的老臣们纷纷痛心疾首起来,指责容铮不该这么快下决定,至少得拖一拖!拖到能解决为止,这样山民存活的机会就越大。舆军的优势就越少,可太子殿下偏偏那么独断独行。
其他官员则是认为这是无奈之举,要保住山民只能如此了,他们心里又在同情新帝上位就遇到这种事情,实在是晦气。
而宋闯接到了协议书协定时,他痛快地笑了起来,笑燕猪心慈手软会为了这帮蝼蚁的山民做出妥协,同时他也不得不感慨燕国太子果然是大国之间最会收买人心的君主。
她宁愿自己背负历史骂名也不愿意放弃山民,宋闯嘲讽地夸赞道:“大燕国太子慕容铮,果然是仁君,你果然是仁君也!”
“那本将军就不客气地对你出手了!”
随即他就招手命令将领和手下士兵不能再对山区的山民进行滋扰,杀害,同时也不能再缺少人数,并且还得统计多少人报给燕国太子。
这样的话,山民越多,太子让步可能会越大,他宋闯在这次谈判的机会也会越大。
于是燕国百姓们都知道太子殿下已经对敌军妥协,要救山民,知道的百姓们纷纷感动太子殿下为国为民的仁德,而读书人们则是纷纷叹气果然太子殿下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
本来可以拖的事情,缓兵之计明眼人都知道该怎么用,为何太子殿下却没有这么做?
这是读书人不了解又矛盾的地方。
容铮则是在御书房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开始频繁和宋闯书信交流,甚至打算互相派出使者来协商。
可宋闯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打怕了,他直接拒绝派出使者交流,他要跟稚嫩的太子殿下首先交流,他认为自己是深谋老道的人,在攻心术方面他还是最擅长的。起码他不至于输给燕国太子这样的年轻人。
宋闯自持自己在战场上活学活用的心理战术,他开始一步步对燕国太子进行试探,首先是服软,然后第二封信是他手里人质的底气,之后是第三封,宋闯已经表现出自己的意求。
这三封信来回每次都得三天,这样下去已经是第九天。
这九天内,所有人都在盼望着协议书,太子能少让步别对不起死去的百姓。
而同时这九天里,宋闯接到太子对山民们嘘寒问暖,甚至要求山民不能再少一人,更希望山民们能吃一顿饱饭。粮食则由燕国出,只要宋闯信守承诺让人将粮米都交给山民们,她则是会这三天内对宋闯的任何条件持向答应的态度。
宋闯要的就是太子的服软,不就是一顿饭,如果一顿七万人的饭可以让太子做出最大的让步让他获利,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于是,宋闯命人不带武器去山区口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人送粮食?
结果,还真的也有不带武器的燕军出现,他们一个个咬牙切齿窝火地对着舆军,舆军清点了粮食后,大燕的粮食官就要求亲自要看到这批米送进去,而且期间他们可以跟随山民一起被舆军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