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容铮突然富了(第2/3页)

随即他将账本和钥匙都交给了容铮,容铮用要钥匙在打开银库的铁门时,里面光线很暗,唯一有亮的地方那上面是一片透明的瓦片。

容铮反而反而被那透明的瓦片给吸引了目光。库内堆满的箱子都被她主动无视了。

黄禹一脸无语道:“殿下,虽说在治安案抚恤金的下发时,我们才五十万银两,但那之后您就再也没有看过银库了。”

“刚巧这仓库有一半的贡品,是十天前从南镜送过来的。当时周虎将军还求着要见你,想跟你汇报一些事情,结果您好似...没听见黄禹说话。”

这才是黄禹觉得殿下贵人多忘事的时候,那位叫周虎的将军还交了一封信给他。

他现在还收着,于是,他趁这次机会将信交给了容铮。

容铮打开信一看,里面全都是收入清单,总共十页纸那么厚,上面写着她的商市计划还吸引了小国商人前来入住南镜,当时李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想写信问她。

但由于殿下之前教过李琴如何带动消费,多促进消费才是让银子流通的关键。

于是,她让小国的商品进市,并且以八折给他们优惠,凡是花钱超过一千两的,都可以先购买。

结果小国的商人转头就大量收购大燕的日常用品,比如椅子簸箕,陶器瓷器茶叶,布等等,拿回他们国内就一售而空了。

李琴见他们买的太多,导致南镜也缺货,于是她就提高十倍的价格限购,还以为这些商人会就此退下。

结果买的商人更多了,甚至还出现一种黄牛,高价贩卖。

容铮还听李琴在信内说,她的一个举动提高价格,直接导致五个小国对茶叶瓷器,布之类的东西出口不够,然后大燕在他们那的稀罕物就涨价了,还被他们二手以更高价转卖了。

随即她就试验再开放一波,以十五倍的价格,但不限购,结果更多人来抢货了。并且他们的货物已经流通海洋八个小国。

海上最需要的就是陆上的东西。

于是李琴用太子所说的贸易契约,她决定与这些小国签订贸易契约,让他们加入商市计划,邀请他们入驻南镜,并且规定每年要给多少商业税,码头税,现在从太子回朝后的二个月里,他们已经初有收获。

容铮没想到李琴那么快能运用起她教的东西,她便看了最后一页信纸,上面写的就是水关,水运,陆运,陆关,总共收获三百万两。

水路利润一百六十万两,陆运是一百四十万。

果然走水路赚取的利润更高。

而水路有周虎亲自带着新兵镇守,所以一路非常安全,看来当初她安排周虎是个正确的决定。

只不过,才二个月时间,就赚了三百万两,简直比大燕的农税还要高几个层次,也难怪她开口说南镜,大臣们都趋之若鹜。

她还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多富。

只是两个月没关注南镜,南镜就已经给她赚了那么多钱。

容铮忽然觉得自己富了。

她算了一把,二个月三百万,十二个月岂不是一千二百万,而且这还是是初期的利润,以后利润会越来越高。

大燕国库一年收入也不过一千万左右,总共十八个省府,结果还不如一个南镜的创收来的多。

容铮本该高兴的,但她却叹气了。

让黄禹有些不解道:“殿下,明明该高兴的事情,为何您还不高兴?”

容铮道:“孤是在叹息,叹息大燕实在太落后了。”

黄禹无语了,反正他是不懂就跟神仙一样撒豆成兵的殿下是怎么想的了。反正南镜越富,殿下的腰袋子就越鼓,那以后殿下在朝中就越有话语权。

说到话语权。

黄禹忍不住请示到:“太子殿下,我们已经关了东宫半年了,是否该重新开放?换一批新人?”

容铮觉得东宫没必要变,但有一点她却不得不不考虑了,人流流动,东宫是越稳定越好,但是自从发生苏庆那件事,她心知只要某些人有心,东宫仍旧是容易被无孔不入的地方。

于是,她答应了开放东宫大门,但要严格管制。

她也打算招贤纳才了。

只不过,这一切要等安内攘外再动手也不迟。

然而她的一个决定,事情发展的还是出乎了她的意料。

容铮原以为什么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她也习惯于先制定计划,但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