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3/7页)
乾隆挑眉,感觉这个六儿子的脑瓜子在掏空别人钱包上十分有天赋,以后也是适合进户部的了。
如今他不动声色道:“倒是个不错的建议,去请各位议政大臣过来。”
后边是乾隆吩咐李玉,很快几个议政大臣就赶过来了。
听了六阿哥的主意,在场的人就没有反对的。
傅恒还拱手道:“六阿哥心系百姓,是万民之福了。”
其他大臣一听,顿时觉得傅恒年纪轻轻走到如今这个地步不是意外,看他这张嘴多会说?
不过六阿哥这提议确实好,既办了实事,也没挥霍国库的银两,而是直接给了一个石碑给了个好名声,就什么都不用出了。而且给了出钱的人好名声,这些人是人数众多,名声自然分散开去,没有谁独占鳌头。
那么六阿哥更不会因此独占好名声,避免年纪轻轻就名声过大,盖过其他阿哥了。
大臣们倒是觉得六阿哥此举是不是深思熟虑过,才提出这样的建议来。
但是他们很快心里就否决了,六阿哥这才多大,就想得那么深那么远了吗?
大臣们连连附和傅恒,乾隆微微一笑,看着心情不错:“此事就交给工部去办,正好让造办处做上几个水泵送去京城周边的城镇。”
做事当然从周边开始做起,大臣们也十分有眼力劲,一个个主动提出愿意出钱寻个适合的地方安装这个压水泵的,丝毫不用乾隆来费心。
永瑢想到忙得快飞起的工部,顿时同情了起来。
工部尚书听说自己又接了个差事,转头就去跟乾隆哭了。
他们实在分不出人手来了,能不能交给其他人来办啊!
乾隆给工部尚书哭得受不了,正好傅恒最近闲暇在家,领兵回来后也闲了许久,他就索性把此事交给傅恒了。
傅恒倒是一话不说就跟永瑢对接,拿到图纸和安装的细节,就去造办处看了实物,然后亲自去周边城镇寻最适合安装的地方。
这地方周围要老弱妇孺多,不然他们要走很远路去打水,也抬不回来,就是白装了,白费了心思。
圈定了地方,还要从中选出水源最稳定和足够的水井,不然装上没几天,水井就枯了,那也是白跑一趟。
筛选过后,选出适合的水井安装上,还得跟周边的百姓说一说,免得这东西他们看着不敢用,也不知道该怎么用。
有差役一家一户去敲门,告知他们,有人出钱安装了一个方便打水的东西,老弱妇孺也能轻松打水。
有些人不信,有些人倒是好奇,上前去试一试,真是几岁的孩童只要有点力气,都能轻松打水。
于是年纪不大的孩童就在这里帮忙打水,每次只装半桶,也能带回去,只是多跑几趟。
傅恒过几天去看的时候,发现一个孩童竟然装了满满一桶水,还奇怪是不是等会有人帮着抬回去。
哪知道这孩童打完水后,轻轻松松推着木桶回家。
他这才察觉这木桶底下有个板子,板子底下安装了轮子,板子上面有三个朝上的木片,正好把木桶包裹住,木桶放进去就卡好了,打完水就能推着回去,哪怕是几岁的孩童都方便了,压根不用抬。
这东西倒是好用,傅恒一问,竟然是一个七岁叫严明的男孩想出来的。
他父母早早病逝,只跟祖母生活在一起。
祖母体弱,打水十分吃力,这次虽然有压水器能够方便打水,带回去却十分麻烦。
起初严明每次只装一点水带回去,平日邻里也会帮忙,他怪不好意思总麻烦别人,就琢磨了一下,找木匠要了边角废木料拼起来,做了这个小东西。
他不但自己做了,还给邻里都送了。
毕竟邻里的青壮年白天都要出去干活,晚上才回来,白天要打水都是老弱妇孺了,有这个东西,她们也能轻松点,哪怕是几岁的小姑娘也能打水回家。
用的是废木料也不需要钱,只废点功夫而已。
傅恒看着大为诧异,又觉得这个叫严明的孩子以后很适合做个工匠。
正好京城如今各处都缺工匠,于是他们都想收有天赋的学徒,若是严明愿意过去,傅恒也乐意介绍个好地方和好师傅,让他的日子也能好过一点。
但是严明拒绝了,因为祖母年迈,只有他一个可以依赖,自己也不放心祖母一个人留在这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