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第6/8页)

毕竟宫里的太医到府上来给张廷玉看病,他们都没借口说张廷玉不舒服,要在外头请大夫的话了。

药材都是宫里一车车送进张府的,连煎药的药童都送过去了,可谓是极为周到了。

张家人只需要轮流给张廷玉侍疾就足够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

食材都让人送去府里了,他们完全不需要做什么,就给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外人看着只觉得乾隆对张廷玉这位老臣真是仁义至尽,连张廷玉惹得乾隆不快,他都能放下,先好好关心这位老臣,还如此周全,张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他们只能捏着鼻子,给关在府里给张廷玉侍疾,要真妄想出去,恐怕要被人指着脊背骂他们不孝顺了!

永璋这主意确实好,正大光明的阳谋了,很得乾隆欢喜。

他侧头笑道:“确实是你教出来的孩子,尤为聪慧,还会为朕分忧。”

这话叫沐瑶笑道:“皇上这么夸我,我可是会骄傲的。不过永璋也是皇上的孩子,皇上的孩子有不聪慧,不为皇上分忧的吗?大阿哥和二阿哥在吏部和户部,想必也是极为勤勉的。”

乾隆想想那两个儿子,于是就点头道:“确实如此,都是好孩子了。”

还以为张家就此偃旗息鼓,安分起来,哪知道他们就不知道安分两个字怎么写。

药童被院首留在张家,自然就是个小内应了。

很快这位药童就出来指责张家小辈懒惰,伺疾的事都丢给下人去做不说,他们还怂恿张廷玉出门,若是能进宫拜见乾隆就更好了,实在不行,跟同僚们见见面也是可以的。

这就让乾隆十分不悦,在早朝的时候道:“张爱卿身子不适,为这些小辈们再三走动,不顾自己的身体,只想着给他们谋一个好前程。朕看在张爱卿的份上不跟他们计较,他们倒是越发过分了。”

“也罢,张爱卿无法管束住族人,一而再再而三,丝毫不知道安分守己,就此罢免张爱卿进太庙之事。”

张廷玉心心念念进太庙,居然这就给弄没了,听到消息后两眼一翻就给晕过去了。

家里人还想着张廷玉知道后,出去哭一哭,乾隆可能会收回成命。

可惜张家门口的侍卫多了不少,说是为了保护张廷玉,免得被家人怂恿出门,身子不适很容易出意外,还是侍卫留下劝阻为好。

张廷玉的四个儿子都已经入朝廷为官,这次他们四人在前年和去年分别被派去外地,等得知消息的时候,早就已经尘埃落定了。

他们出远门,族人们主动上门来要照顾张廷玉,几人倒是没有多想。

哪知道老父亲年迈后开始糊涂,竟然被族人们怂恿,犯下大错呢!

好在乾隆没有迁怒到张廷玉四个儿子的意思,毕竟这四人才学才干都不错,一直兢兢业业办差。

沐瑶感慨张廷玉这个老臣,想必是年纪大了,得了老年痴呆。

正巧身边的族人一个个花言巧语,让脑子迷糊的张廷玉被怂恿着进宫,跟乾隆说这样的话来,倒是可惜了。

毕竟张廷玉小心翼翼多年,才成为辅政大臣最后一人,哪知道被族人这么一闹,变得晚节不保了呢!

张廷玉不但老年痴呆,身子骨也大不如前,没熬多久就撒手人寰了。

四个儿子赶回来为张廷玉处理后事,除了申请丁忧之外,就是收拾那些撮合张廷玉的族人。

乾隆在张廷玉去世后还是松了口,让他依旧能享配太庙,叫张廷玉的四个儿子感激涕零。

沐瑶感慨帝王之术果真是熟知人心,乾隆前面因为张廷玉犯错而罢免了太庙,却在张廷玉去世的时候又愿意恢复,这自然让张廷玉的四个儿子感恩戴德之余,以后更是忠心耿耿为他办差了。

而且从康熙开始,丁忧服丧此事就越来越短,改为三个月内,百日服丧。

当然官员想服丧三年也是可以的,朝廷却规定,如果超过三个月,会有两种惩罚。

一是再也不能升迁,二是扣六个月的俸禄。

再就是,这三个月服丧期间也不给任何俸禄。

这样再扣六个月,品级低一点和出身不够好的官员直接就要吃西北风了,也就不敢硬生生服丧三年,让朝廷也能继续运转起来,不至于因为服丧的太多而缺人手了。

雍正和乾隆都延续了这个措施,还更为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