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第4/8页)

乾隆皱着眉头有些不悦,派人去查探一番,发现折子还真被压下了。

大过年的,上峰的官员们当然不能叫乾隆添堵,只能暂且压下。

但是这么一拖,又比往年要冷,冻死的百姓就不少了。

乾隆沉着脸,叫来鄂尔泰和张廷玉商议此事。

当初四个辅政大臣,如今只剩下他们二人了。

两人进来后毕恭毕敬行礼,这才敢在乾隆的示意下落座。

听闻是冬日太冷,煤炭不够的事,鄂尔泰目光闪烁,张廷玉就斟酌着道:“若是可以,微臣建议民间能够加紧挖掘煤矿。”

乾隆点点头道:“不错,只官煤只怕不够,可以让百姓自行挖掘。”

鄂尔泰连连摆手劝道:“皇上,这万万不可。若是有歹心之人挖掘煤炭后并不是自个用,而是用来私卖,恐怕会乱了价钱。”

张廷玉看了这位同僚一眼,怎么乱了价钱,让价钱变低了吗?

变低了不好?百姓不是能买得到更多了?

乾隆也是这么想的,就挑眉看了过来:“鄂尔泰你说说,价钱怎么乱了?”

鄂尔泰也发现刚才自己的反应太大了一点,连忙解释道:“皇上,煤炭挖掘有讲究,出产的煤炭有好有差,官煤更能把握一些,百姓们只怕弄不懂。若是被黑心商人买去,然后转头用好煤的价格卖出去,鱼龙混杂,容易让不好的煤炭混了进来。”

张廷玉却是赞同民间采煤的,百姓们都要冻死了,不采煤只能买,买不起只能冻死。

若是能让他们自个采煤,当然先自己用了,哪里就能腾出手去卖掉,要钱不要命了吗?

哪怕真转手卖了,那不是有钱也没命花了?

百姓又不傻,他们先得活着,然后冻不死有余下的煤炭,才可能卖出去。

鄂尔泰压根就没想过家里一点煤炭都没有,只能生火来取暖,得砍多少柴火都不够的。

柴火的价格比煤炭便宜一些,却不如煤炭耐烧,烧起来的数量是煤炭的好几倍了。

所以张廷玉就建议卖煤炭需要交税,自用的就只需要交一点点,也是怕百姓贪心,在家里囤积很多的煤炭。而转卖出去的税就要翻上一番,如此就能遏制高价卖煤炭之事了。

税收就是用价钱来定,卖的价钱越高,税率就越高,自然不敢胡乱定价了。

当然也有乱定高价的,那就交一大笔税收,看能不能卖出去,有冤大头的话那就另说了。

乾隆微微颔首,觉得此事不错,就这样定下了。

当然他也出手整治了一番,尤其那些压下消息不报上来,闹得当地冻死人不少的官员。

官员们叫苦不迭,他们过年的时候不压下消息,乾隆大过年不高兴肯定也会出手整治。

他们压下消息,等过年后再上报,死人了让乾隆脸面无光,还是得被整治,简直苦哈哈的了。

不过事已至此,官员们只能努力补救。

比如尽快推行新的举措,让百姓们能自行挖掘煤炭用来过冬,免得继续冻死人。

比如冻死的人,当地也给一点丧葬费,毕竟很多穷苦之人连一口薄棺都买不起。

他们当然要大夸特夸,这是乾隆年后得知今年冬天特别冷,让很多百姓受苦了,于是有此举措一时之间百姓们大呼皇上英明,还有送万民伞来的。

乾隆收到后让李玉收进库房,看着没往年那么高兴,还冷哼道:“这些臣子没给朕分忧不说,还要朕来收拾烂摊子。如今只怂恿百姓们送那么一两个万民伞,以为他们就能抹平此事了吗?”

降官,必须让这些大臣们都降官了!

至于小官们,乾隆就轻轻放过了。

毕竟小官们并没有消极怠工,出现问题直接就报告上去了,被上峰压下无法解决,也不是他们能解决的。

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这些小官确实做了该做的。自然不能罚,不过因为没能解决,所以也没有奖赏了。

这事沐瑶还是从苏鸣凤送来的信里才得知,不但京城和北边的百姓都受益,南边包括江南也是如此。

当然物以稀为贵的高价银丝炭因为出产太少,所以价钱依旧居高不下。

但是比较中低端的煤炭,因为数量多了,价钱自然就回落下来,甚至掉得厉害,让百姓们都能多买一点来过冬了。

百姓们自然欢喜,谁都不想冻死,之前不能私自开采,挖了就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