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第4/5页)

胤禛听闻过数量极少的佛像珍珠,但不知道这类珍珠如今由哪一家养殖,以往也没想要追根溯源。

只能通过查阅典籍确定一点。明朝时期,湖州境内的珍珠养殖仍在继续,而且有诗词为证据。

伍载乔写到:“春水龙湖水涨天,家家楼阁柳吹绵。菱秧未插鱼秧小,种出明珠颗颗圆。”

而今,世事变迁。

特定形状的珍珠培育是什么情况,需要进一步勘察。

雍郡王却从典籍中汲取灵感,在京郊庄子上试着搞一搞珍珠养殖。幸而得到皇恩庇佑,历时三年给造出了一批光泽极好的淡水圆形珠。

胤禛心里明白,最后那句是假话。

哪有什么皇恩庇佑,康熙之前压根没问过养珍珠的事,但有些奉承之词得用最诚心的语气讲出来。

他就养殖珍珠一事从茫茫书海里找对应资料,到落笔成书洋洋洒洒写了一长篇文章,忙了小半个月。

对比来看,给李氏做每月一次英语口语陪练,远远不及这种工作辛苦。

不免怀疑被送了价值不菲的珍珠猪仔,是武拂衣自知剥削他太过心虚了,所以提前支付了润笔补偿费。

不论如何腹诽,胤禛把这篇文章准时交给了武拂衣,让她在接待康熙参观时参考着说。

感谢皇恩浩荡也得演得真诚些。

往实际点想,康熙一直没有干涉北郊庄子的实验也是提供了一种安稳的养珠环境,算是皇恩的一种了。

武拂衣将此参考文章倒背如流,又将她的实际养珠经验融合了进去,包括且不限于如何控制水温、调节池水的营养成分等等。

准备妥当,二月初三就接待了康熙微服而来。

陪着参观了简陋暖房、拆钟室,一边走一边聊珍珠、钟表的养殖、制作过程。

不只于此,吃了午饭与康熙谈了谈教育孩子的一二三点建议。

总体围绕一个核心思想。

不能死读书,要激发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保证基础教育的情况下,让他们去寻找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而因材施教。

谁叫康熙是皇帝,不能生硬否定他不懂就背一百二十遍的理念。

只能委婉地说这样学习效率太低,不如帮助孩子们进行理解,多出来的时间能习得其他知识。

至于康熙有没有听进去?

离开时,他对珍珠养殖与安置游民的方案表示了肯定,但这件事无法一蹴而就。

雍郡王搞的养殖更像是实验室培养。虽然出了成果,但耗费的成本高,要转化成民间产业批量养殖还需进一步摸索。

比如第一批养点选址于何处?

这就很有讲究,不只是自然环境允许,也要当地官员、地方势力的配合。

这事胤禟如果真的有兴趣牵头,让他呈折子做几套预案。不能一拍脑袋,要前期实地调研一番。

武拂衣等的就是“实地调研”这句话。

要调研,不就又有理由出京城了。她一定要争取离开,也有合情合理的理由。

如今雍郡王被调到了工部,给派了对各类工程与器械查漏补缺的任务。

更要因地制宜,不能纸上谈兵。修水利也好、搞农业工具也好,各个地方环境不同而使用器物不同,长期在外考察是名正言顺的事。

等到把工部卷宗熟读一番后,应该要出门考察才对。

武拂衣不仅自己想走,也想给孩子们制造出去游历的机会。

康熙没有明确表示行或不行,但在回宫后公布了对小辈们的课程安排。

出乎了绝大多数人的意料,皇上竟然给出了额外休假奖励制度。

孩子们的课程,每个月有三天基础休息日,是上九休一。

另外,每个月又多批六天休假,可以达成上七休三。想要获得额外的两天休假,学生必须通过每七天一次的随堂测验。

测验考得好,多出的六天随你的喜好安排;考得不好,这段时间就要用来查漏补缺复习功课。

考考考,康熙的法宝。

孩子们对此喜忧参半。

喜,与父辈们全年无多余假期对比,新课表宽松很多;

忧,每七天一回的小考核难度未知,更不知能不能顺利登上休假名单。

总得来说,喜过多忧,至少有休假玩耍的盼头。

武拂衣与胤禛收到了这份课表安排,推定康熙确实有改变教育方式的倾向,也看到了能让孩子们离京游历的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