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三合一(第4/7页)

长平帝的根基皆在兵权,没有足够的心腹可以填补朝堂上的空缺,只能提拔宗室和外戚。

奈何他登基后已经将宗室里有出息的人扒拉个遍,只能给已经入朝两年的人升官,小的仍旧暂时指望不上。

他提拔外戚的时候更小心。

苏太后和苏太妃的亲侄子得了个可有可无的闲职。

纪新雪的舅舅钟戡在长平帝登基后就离开国子监去六部任职,这次高升户部侍郎,算是正式迈入长安权力中心。身为长平朝最年轻的侍郎,他只要不作妖,熬足资历,尚书之位指日可待。

整个钟家,长平帝只扒拉出钟戡,其余人都陆续搬去京畿的宅子中安享富贵。

纪靖柔的两个表兄也入了长平帝的眼,皆被指到大理寺给清河郡王世子打下手,除了两位表兄的父母,其余人也离开长安前往京畿。

纪宝珊的两名伴读都是表亲,一个表兄,一个表姐都将近二十,已经在太学中读书两年正是当用的时候,长平帝问过纪宝珊的意见后,调走纪宝珊的表兄、表姐去六部任职,允许纪宝珊重新选择伴读。

纪宝珊表兄、表姐的康庄大道已经近在眼前,朝臣们都想为自家后辈捞到这个好前程。各种名贵的礼物如流水般的送到纪宝珊母妃的宫殿和纪宝珊的外家,最后纪宝珊却仍旧选择外家的表兄和表姐为伴读。

即使长平帝反复扒拉身边可用的人,恨不得将松年和惊蛰都指出去当差,仍旧无法填补朝中大量的空缺。

长平帝一时半会填不上这些空缺,也不许崔氏和白千里去填。他下旨从京畿调取高官进入长安朝堂,给留在京畿官员升官后,反手往京畿送新科进士补充中低层官员的缺口。

京畿高官不够就再从河东道和关内道补。

如此缝缝补补,总算是让大朝会恢复往日的规模。

差不多所有调动都尘埃落定,长平帝才因为纪敏嫣的信,惊觉疏忽的地方。

他提拔了母家表兄弟,给母家表兄弟躺着也能领俸禄的闲置。

在为他生儿育女的嫔妃娘家使劲扒拉人,费尽心思的给这些人安排合适的地方,免得儿女将来因为母家低微被嘲笑。

钟戡有大才又是不会自作聪明的聪明人,是长平帝目前最看重的相才,即使没有这次的事,他也会在合适的时候给钟戡任六部侍郎的机会。

钟家已有钟戡,长平帝便不再操心,转而在纪靖柔和纪宝珊的母家寻找堪用的人,抱着选出来打杂也行的心思,选了许多人投到中低层官员中,哪怕今后无人能出头,也足够相互照顾,不会拖纪靖柔和纪宝珊的后腿。

就连没有为长平帝生育过的老贵人们,长平帝都给她们推荐家中优秀子侄的机会,将这些人往听命办事的底层官员中安排,留以后用。

整个后宫,竟然只有皇后的娘家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长平帝盯着长女送回来的信陷入深思。

他为什么会忘记皇后的娘家?

因为没人提醒他。

苏太后忙着处理宫务,闲暇时有懂玩又会说话的贤贵太妃和颜太妃陪伴着打发时间,连亲侄子都不管,只惦记去陪纪明通的苏太妃,怎么可能记得皇后?

王皇后始终被关在凤藻宫中禁足,即使委屈也说不出来。

莫岣和松年等人不说,是眼里只有他,没有朝政。

朝臣也各有各的考量。

纪璟屿呢?

他是否也为王皇后委屈,只是不敢说?

“去叫璟屿来。”长平帝道。

等待纪璟屿的时候,他又仔细看了遍纪敏嫣的信。

他总共放出去三个人巡视封地,每个人送折子和文书的风格都不同。

纪敏嫣最像他,但比他克制,每次的书信都言简意赅,只有最后一句话问候在长安的人是否安好。

纪明通没心没肺或者说天真纯稚,刚开始还知道抄写纪成拟好的有关正事的内容,再用数倍于正事的信纸说身边发生的趣事,关心在长安的人,问长平帝,问苏太后,问纪璟屿、纪靖柔和纪新雪,不问纪敏嫣是因为她们的封地紧挨着,想见面只需要几日的功夫,通信也更容易。

某次不小心将纪成拟定的内容也送到长安,纪明通就开始破罐子破摔,连抄写都懒得抄,直接将纪成所写的正事放入信封,还腆着脸替纪成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