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一般人理解不了这种精神(第3/5页)

别看早向上几十年,阿妹家的铁路就修的四通八达了,但阿妹家修铁路,那是奴役了多少华工的尸骨?哪一里西部大开发的铁路下,没有华工的尸骨在埋葬?

普通修铁路难度超大。

想要在各种山旮旯里,群山之中修公路、铁路?没有足够的工业基础支持,那是想修都修不动。

低山以及挡水的平坝区就占了全县近80%的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总面积,河流有二三十条,看起来水资源丰富,实际上是旱季旱死、水季涝死,若没有足够的水利工程调节,那生存环境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这么说吧,直到2019,来凤才摘了贫困县的头衔,也是21世纪10年代后期,全县才二三十万人。

山海情故事里的海吉,在自然条件和优势上,都比来凤好。

来凤也算是张富清奋斗了后半辈子的大本营了。

那里能发展到后世的模样,就是依托了国家支持和张富清等一个个砖瓦,在发光建设。

所以赵学延真没想到,伍千里复员,竟然也这么巧的跑去了来凤?功勋故事里张富清1954年也就是明年复员去来凤,上面也是给他三个选择,一个是留在湘省省会进工厂或机关,第二个是留在汉中,第三个才是服从分配。

这么一比较,伍千里这个服从分配,牺牲更大啊。

湘省省会进工厂或机关,肯定没有伍千里这京城的留任选择好。

不过,等明年老张也去了来凤,估计见了伍千里这个领导也会很有共同话题的,张富清是48年参军,53年调去半岛继续作战。

他的从军履历比起伍千里差远了,就是比起严宽都晚多了,不过也是英勇作战从不虚什么的,各种战役中师一级一等功、二等功、军一级一等功等等,都不缺。

到了来凤也是带着乡亲们兴修水利、建发电厂、开山炸洞修路等等,每次都奋战在最前线,称得上一生奋战为国了。

想到这里,赵学延笑着走过来给伍千里倒了杯茶,“老伍,你年纪也不小了,要不要我找人帮你说个媳妇?又要去第一线奋战了,总是打光棍,也不好看啊。”

于国士为国奋战隐姓埋名时,有一个一直支持理解他的孙大姐,帮他生了一对好儿女,就连功勋里的张富清,也有一个一辈子默默无闻付出的孙大姐,帮老张生了四个好儿女。

不是每一个孕妇都能快生了还是靠自己步行去医院,孩子都出来好久了,婆婆和丈夫才姗姗来迟,还能跑错病房认错孩子,她都不介意,发烧之类病症完全没人照顾,只靠自己扛,出国的机会也说放弃就放弃,完全不在意。

同样不是每一个妻子都是,丈夫明明有一次次好工作、光鲜当领导的机会,却次次选择去最穷困、最破旧的地方从零开始,当媳妇的却能跟着你熬一辈子。

于国士和老张家的孙姓大姐,真是伟人口中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典型代表。

严宽?这家伙亲儿子都上小学了,关他干什么,伍千里就有点拉胯了。

话语下,伍千里瞬间红了脸,“哎,别啊,我想求化缘可不是这个意思,真不是。”

赵学延大笑,“好了,说点认真的,来凤那地方我知道,优劣势都太明显了,优势是农产品乃至水果、牲畜都可以有着一省最优质品种,矿产资源丰富。”

“劣势,太多山太多水,你要么把机场修建的大一点,直接走空运,要么就是凿穿大山群、修起来桥梁群,才能和外界沟通。”

“路搞不定,各种农业畜牧和矿产资源,就是摆设。”

“那边的文化资源也不错,主要是少民特色风俗,能成为旅游热点,但还是那话,没有路,一切都是空谈。”

“你过去就要做好开山劈水、只玩基建就要玩小半辈子的准备了。”

这家伙也是的,放着好好的京城和浙省都不留,跑湘省最穷最偏僻的角落里奋斗。

一般人真的理解不了这种精神。

……

1954

京城某四合院里,当严宽的母亲林翠卿听到隔壁屋里一阵叮叮当当声,就眼前一动,带着眼镜下床去开门。

看到穿着棉袄,挎着一个单肩包的孙大姐正挺着大肚子,手里还用网兜拎着一个瓷盆和瓶罐,迈步走向四合院外,林翠卿顿时开口,“小芹,你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