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3/3页)
毕竟从法理上来说孩子跟着生母无可厚非,但其中保藏多少私心外人就不好说了。
池桐那时候还不清楚家庭内部的利益纠葛,但他对于生母的出现总是抱着期待与喜悦的,也非常愿意跟着她离开。他的生母娴静温柔,相较于池家,对年幼的池桐来说就如同黑色牢笼的出口,是他奔向希望的唯一选择。
但是他外祖对池家人恨极,连带着对池桐也没有丁点好感,加上几乎每次他的生母来看过他后都会再次发病,外祖家自然是不准他那个自身病症都无法完全控制的母亲再来接触他这个“病源”。
时间长了,池桐就几近断绝了和自己母亲的相见,连对方的样子都难以一言二语说清楚。他曾经偷偷记下母亲的地址,想要跑去看他,但只是隔着高墙远观的一次,也足够让外祖一家立时舍弃了那处住宅,仿佛在躲避瘟疫。
他是自己父母爱情的结果,但在不被祝福,伤痕累累,最后鱼死网破的惨烈感情里,即便大多数人对此噤声,可池桐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原罪。他自认如此。
后来池桐偶然与母亲再次取得联系,母亲很想知道他的近况,可是这样的沟通不定时也容易被发现。三言两语难叙,池桐才将许多生活片段剪辑成视频发布在网上,这样维持着与母亲隐秘的联系。
只是而今伴随着他母亲的意外离世,原本藕丝般的牵连也被彻底斩断,再无重连的可能了。
幼年时养的猫会死去,陪伴幼童入睡的大布娃娃会褪色,一切带有池桐情感牵绊的人与事物的消逝都超脱他的掌握。
池桐越想把控就越失控,就像他此刻失速崩坏的情绪。
池语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根源上的不正常,难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