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新朝雅政(第4/4页)

明虽旧邦,其命维新。

新朝雅政,旱地行舟。

大明用极其强硬的姿态,让乡贤们彻底放弃幻想,分化对立。

如此一来等到大明王师一到,思想觉悟高的加入,思想觉悟低主动跑路,别添麻烦,也别搞两面人。

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少一点算计,多一点明牌。

这样对彼此都是好事。

而且朱富贵还很贴心地给他们准备好了跑路投奔的明主。

得到朱富贵暗中授意的李鸿章府,将敞开大门,广纳天下豪杰入瓮。

这对于李鸿章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

破船还有三两钉。

这些举家来投的乡绅别的可能没有,银子肯定有。

一时之间,李鸿章治下必将出现畸形的繁荣。

至于得罪乡贤的后果,朱富贵是有充分预计的。

历朝历代,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外来政权,最终都只能选择对乡贤妥协,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两个。

一是历朝历代都不具备充足的动员能力,无法将行政力量拓展到乡一级。

二是自古以来乡贤掌握了笔杆子,掌握了裹挟舆论的力量,并将之作为钳制皇权的筹码。

除非做好了遗臭万年,千夫所指,无疾而终的准备,否则没有谁敢得罪这一庞大的群体。

但这两点对于大明来说都有解决的可能性。

朱富贵迟迟不回本土,如今也是小心翼翼地搞特区试点,便是要在一片没有任何掣肘的土地上培养出足够高效、足够有行动力的行政体系。

到时候再以霹雳手段厘清中华本土盘根错杂的裙带关系,将那些不干不净的东西全部打包丢给李鸿章那个尿壶,实现改天换地,造一个新中国。

而至于第二点……

那只能说,大人,时代变了。

想靠写几篇酸臭文章,依靠士林手抄笔传形成影响力,去和印刷报纸、电台广播、黑白电影等等工业化传媒力量相匹敌,这怕不是比用长矛捅坦克更加可笑。

正是基于这两点,朱富贵才决定放手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