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改错)(第4/5页)

挨打不还手,不是姚千枝的作风,黄升在灵州,跟她一南一北,可望不可及。豫州同样挺远,她伸手够不着,眼巴前儿的,不就剩下金州了吗?

没鱼虾也好,别拿豆包儿不当干粮,闲着没事儿把杨家灭了,先断了豫亲王的‘小金库’,怼他一波在说。

在金州这一地,杨家算是挺有威望,家里多是做官的,按理跟孟家一样,人家是士族——虽然等级差了点儿。但是,跟旁人画风不同,杨家族长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的嫡妻张氏出身金州商户大家,还是独女,杨家不缺银子不缺势力,偏偏,杨族长就初婚娶了她,还把膝下三子过继给了岳家,从此,这个披着张家皮,实则还姓杨的‘张三郎’,就成了杨家最亮的一颗星。

真是有钱啊!!

就靠着这个张三郎,不过中层士族的杨家扒上了豫亲王,在提供基层力量的同时,成了豫州一系的‘小金库’。

而杨家和孟家的联姻,说白了,就是豫亲王安排的。

孟央——不过是一种试探和示好,是两方联合,或者说杨家依附、豫亲王接收的‘标志’。至于她的性命……

在杨家彻底跟豫州一脉绑定后,她就不重要了。

死不死的,两方没人在乎。

杨家对豫州一系的作用不算小,担当钱袋子的同时,还帮他们掌握一州经济,姚千枝决定把他家打灭了,算是断豫亲王一条臂膀了。

让他没事找事算计人玩儿!

堆积在手里的海量布匹和羊毛制品、外洋的新鲜物件儿、大量的珍珠、宝石、奢侈品……哪怕这些东西往海外运,能得到三、四倍的回报,姚千枝都没动摇,憋着大招,准备直接打垮杨家的经济琏!

呃,当然,海外销售周期实在太长了,最近她多点开花,经济有点支撑不起了!

败家败的太过,南寅带回来那好几百万两银子,跟打了水飘儿似的飞速消失,转瞬见底儿……怪不得姚千蔓总一眼一眼剜她。

花钱总是爽的,一直花就一直爽,而负责管钱的那个,常年晚娘脸,眉头都有皱纹了。

能花就能挣,有了东西就能卖。金州,跟海外比起来,总是近的。

杨家,看不上归看不上,还是挺富的。

充州大商蓝康陪同,霍锦城主导,他们早早去了金州,利用蓝康的店辅人脉,姚家军开始用海量的物资,尤其是布匹冲击金州市场!

顺便吸收百姓。

——来啊,我们四州好地方,活不下来就迁居吧!

打开大门欢迎你!!

——

布匹——在古代是能当做银子来用的。

在乡间银铜不足,需要以物易物的时候,最受欢迎的‘物’,就是布匹啦。

绸布能在城县等大地方换银子、棉布喜庆节日送礼撑场面、粗布自家日常且穿用……

正所谓:人生无非衣、食、住、行四大事——衣还在食之前。

但凡是活人就不能不穿衣服,尤其还是靠近北方的地界儿!

会冻死的!

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布匹和成衣,跟织女绣娘小规矩出产的根本不是一个水平,几乎便宜了三成有余,布匹柔软厚实、成衣针脚细密,撕都撕不烂……

秋天啦,要换衣裳了,眼看冷下来的季节,布辅里突然出现这么一批价廉物美的好物儿,百姓们蜂拥而至!

把王三郎的店辅给挤的啊,那叫一个门可罗雀。

关键打‘价格战’,王三郎还真打不过。姚家军的布,不管什么品种,本来都比他家的便宜三成,这个价位,他能持平就已经是在赔本赚吆喝了!

且,这个价格并不是姚家军的底线,哪怕在降一成,她们依然还是有赚头儿的。

面对这种局面……

王三郎:哭唧唧!

被顶的不知今昔是何昔!

商场有商场的规矩,霍锦城恶意搅乱市场,仗着杨家的势,王三郎直接把他给告了,杨城府台都把他抓进大牢,店辅全封了,就等着‘网罗’了罪名,一波带走,谁知……

漏夜,一封盖着谦郡王大印的公函递进衙门口儿,杨城府台恭恭敬敬,哈着腰把霍锦城从牢里请出来。

谦郡王府剩下一门妇孺,地位高归高,杨城府台真就不怕,然而,人家世子妃背后站着的是谁?这不是众所周知的‘秘密’吗?就跟王三郎明说姓‘王’,实则根本就住在杨家宅子里,是一个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