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第3/3页)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无论当权者如何更迭,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似乎从来都没有变过。

第二天黎明破晓,唐安留下一笔钱,趁着老兵熟睡时悄悄离开了。

然而,当他慢慢走远,远到快要看不见那个小小窑洞的时候,身后却传来一声粗犷高昂的秦腔,明明是表达喜悦的唱词,声音却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浑厚悲凉。

唐安转身望去,漫漫黄沙中,他看到老兵正站在家门口,远远地望着这边。

他看不清对方脸上的表情,但那寂寥的歌声却久久回荡在黄土高原之上。

如果是追过乔镜之前文的读者就能看出来,这是晏河清写过存在感最薄弱的一个主角,比起亲历者,唐安更像是一个记录者,他用镜头记录着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民族文化,向书外的人们展示他们的风俗、历史和信仰。

廖长义自觉自己也算是见多识广,但当他看到晏河清在文中写的这些世人闻所未闻的故事时,还是忍不住被其深深吸引,不可自拔。

从八百里秦川到藏地神山,从丝绸之路的烈日到唐古拉山脉的月光,在小说的前半段,唐安就已经走过了这世上大部分人一生的路程。

他的经历向那些偏安于一隅的人们展示了世界之大,但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于家园和祈求和平生活的愿望却永远是一致的。

草原上的少年们会骑着马迎风疾驰,城市中的学生们坐在课堂里朗朗读书,高原上的孩子们挥舞着皮鞭放羊,他们都是这个国家的下一代,宛如冉冉升起的骄阳——他们都还不谙世事,但却也心怀热血,对未来充满希望。

《五十六》目前只连载到唐安来到珠穆朗玛脚下,准备挑战人类极限攀登世界第一高峰为止,廖长义在飞快地看完了一遍后,又重头开始,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几遍。

最终,他放下报纸,一言不发地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友人忙问道:“你要去哪儿?”

廖长义匆匆换好衣服,连脸都来不及洗,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头也不回地出了门。

“去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