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第3/5页)
但对于牛顿而言,这可不是一句愿赌服输就能磨平的事。
巴罗因这件事郁结于心,英年早逝,作为得意弟子,牛顿怎么会不为老师复仇?
你可以说是这是新旧学阀斗争,也可以说是学生替老师报复,在胡克意识到的时候,他就已经必须与牛顿你死我活,且已经处于下风了。
但胡克的自尊不允许他离开。
就像是巴罗合上了他的数学书一样。
这就是身为天才的尊严。
李彤听完胤礽的分析后,哑然失语。
华夏重师门、重师生关系。
这件事若发生在华夏,估计就不是牛顿一个人与胡克死磕,而是两个学派直接打出了狗脑子,不死不休。甚至延续几千年,他们都要互相骂下去。
李彤叹气:“这么看来,英国反而不是特别注重师生关系了。”
怎么只有牛顿一个人和胡克死磕?怎么胡克和牛顿结仇之后还一脸懵,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和牛顿结仇?
在李彤看来,巴罗英年早逝的时候,牛顿和胡克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这不是理所当然吗?老师的脑子这时候怎么不好使了?
胤礽耸肩:“文化背景不一样。而且牛顿对胡克的打压,也不是这么单纯。除了为老师报仇之外,打压胡克这个老学阀也很重要。再者,牛顿对自己的学术成果看得很严实,厌恶别人沾染。咱们大清科学会副会长莱布尼茨在微积分上不也和他结仇了吗?人性很复杂,没有纯粹的好与坏。”
李彤抚摸着胡克的实验画稿,道:“真的好复杂,我还有的学。”
胤礽没有安慰李彤,他道:“确实应该多学一些。以后大清科学院会如此走,都系在你一个人身上,你担子很重。”
虽然后世总会弘扬努力的效果,比如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什么的。
其实一件残酷的事是,科学家就是吃天赋。没有天赋,再多努力都没有用。
特别是在这个科学刚刚启蒙的时代,完全是靠天赋火花点燃。
后世科学理论已经趋于成熟,才会有许多人埋头苦干几十年,用笨实验的方式得出成果。
在以牛顿为代表的这个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科学家们的主要成就都集中在四十岁之前。数学家的话,都集中在三十岁左右。
对数学家来说,如果二十岁之前没有在数学上显露出独树一帜的天赋,那么他未来几乎也不会在数学上有成就了。
而即使是后世,数学仍旧和那个科学刚刚启蒙的时代一样,只吃天赋。
如果翻一翻中外得奖的青年数学家们的履历,就能看到他们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基本上获得过成就。
数学就是这样,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李彤恰好就是一个“会”的人。
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这个科学界群星荟萃的时代,胤礽不相信大清这么大的地方,没有一个能比拟外国群星的人。
他找到了李彤。
他相信李彤就是这样一个人。
所以胤礽对李彤寄予厚望。
李彤感受到了胤礽对他的厚望,深呼吸了一下,点点头道:“我会努力。”
她对胤礽真正动心的时候,就是感受到胤礽对她强大的信心和给予的厚望的时候。
作为女子,她从小到大听了太多当今女子该如何的说法。
即使是小时候曾经特别喜欢她鼓弄机械学习算术的父亲,在她渐渐长大之后,也不准她再读那些闲书。
“女子学数,能算个账管好家就已经足够。”
“你怎么又用锤子在敲东西?女子不能如此粗俗。”
“不要和工匠混在一起,你将来怎么嫁出去?”……
陌生人在嫌弃嘲笑她,爱着她的人在叹气和头疼,李彤一度茶饭不思,浑浑噩噩。
直到她感受到胤礽对她的信任期盼。
“现在世界科学界群星荟萃,大清也应该有自己的星星。”
“我相信,你将成为那颗亘古不变的科学之星。”
胤礽那时候并非向她表白,这句话听在她耳中,却是最动人的情话。
士为知己者死。
为了这句话,李彤便是死了都心甘情愿。
她要成为胤礽期望中的那颗星星。
她会成为胤礽期待中的那颗星星。
……
胤礽真是一点浪漫情怀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