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23w营养液加更)(第5/7页)
胤禔听到能吹牛,立刻道:“那当然。”
胤礽道:“大哥你慢慢说,好像汗阿玛在找我,我先离开一会儿。”
胤禔无奈:“说好的一起带孩子,你先偷溜了。去吧,弟弟们我看着。汗阿玛也是,你不在的时候,他不也把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吗?怎么现在你回来,他就一副离不开人的模样?”
胤礽心道,大概是因为他这个过目不忘的特助秘书实在是太好用了吧。
现在康熙还年富力壮,不担心太子揽权。
如今胤礽给康熙找了做都做不完的事,康熙勉强支撑了两三年,等胤礽一回来,就立刻忘记对胤礽“回来就给你休长假”的承诺,拉着胤礽一起工作。
胤礽是个很负责任的性子。这大清的马车是因为他才往不同的轨道狂奔,康熙不忌惮他,他就愿意帮康熙更好地一同驾驶这辆马车。
他很了解康熙。一旦康熙露出忌惮他的苗头,他就立刻装病,不会让父子俩决裂。所以现在多做点事也没关系。
太监的确是来找胤礽。
不过事情不急,胤礽慢吞吞换好衣服,擦干头发,才去书房。
康熙前面跪了一片官员,看上去已经发了一次火。
胤礽到了之后,太监们才敢打扫屋内的杯具残骸,给康熙重新换上温热的茶水。
胤礽等太监们把书房收拾完之后,才从书房门口走进来,给康熙捏肩膀:“汗阿玛,谁惹你生气你让大哥去揍谁,可别把自己气坏了。”
康熙本来怒火焚心,被胤礽这一句话逗乐了:“你把你大哥当什么了?狗腿子打手吗?”
胤礽道:“大哥本来就想揍人,您一直压着他,不让他揍。这次有人惹您生气了,大哥终于有机会揍人,他一定非常高兴。
康熙无语:“你就纵着他吧。就算是亲王,他也不该随意鞭挞朝臣。”
胤礽道:“不随意不就成了?有罪之臣,又不到罪罚的程度,就让大哥帮汗阿玛鞭挞。”
康熙居然快被胤礽说服了。
他想了想,点头道:“好,下次让他来。”
说完,他又恶狠狠瞪了下面的官员一眼。
胤礽这才去打量跪着的官员,惊讶地发现曹寅也跪在其中。
曹寅算武官,夺情只有一年。虽然那一年已经在海外度过,康熙还是准了曹寅半年假期,让他好好为父亲尽哀思。
曹寅怎么进京了?
曹寅微微抬起头,然后又立刻低下头。
胤礽看着曹寅脸上并无担忧害怕神色,心里松了一口气。看来康熙生气和曹寅无关。
康熙也看到了曹寅的小动作,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曹寅更满意了。
他知道,曹寅这个动作,是让太子安心,别担心他。这说明曹寅是真心待太子。
康熙就喜欢这种有着真心的臣子,所以他才对曹家爱不释手。
“给曹寅赐座。”康熙道,“你们继续跪着。”
曹寅谢过康熙,乖乖坐在凳子上,听康熙继续骂人。
在康熙骂人中,胤礽得知了现在的情况。
浙江民变。
嗯。
呃。
哈?!
这种事前世没有发生过啊!
在康熙一朝,的确出现多次民变。但在征伐噶尔丹之前,民变只发生在最贫苦的山西和陕西。
三征噶尔丹所耗甚巨,为了维持巨额兵费,朝廷加重了对地方摊牌。再加上出征时的劳役,大清各地都有此起彼伏的民变。
之后康熙便“无为而治”,压抑住自己所有的野心,只战战兢兢让这个庞大的帝国休养生息,从进取派变成了保守派。
所以说三征噶尔丹,完全耗尽了康熙的野心和心血,让他早期许多比较激进的改革都停滞了。
比如年轻时候的康熙,曾经派传教士去西方招揽人才,并编纂西学书籍,甚至有建立科学院的想法。
但后来他打消了这个主意,并且对引进西学也持以消极态度。
因为新的学问的引入,一定会引起朝堂动荡。他认为这个国家经历了多次兵灾,至少在他这一世只能学习文景,将大清的辉煌托付给大清的“武帝”。
乾隆:没错,大清的汉武帝正是在下!
胤礽跑偏的思想回笼,道:“浙江没遭灾没遇祸,前阵子阿玛还减免了税收,怎么民变了?这些民,是真正的民吗?”
骂了许久词都没重复的康熙的声音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