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第3/5页)
贾琏抬起头来,看着颜济沧的眼睛道:“大人,这不算改口。父亲让我警惕被人构陷是真的,我这次所带弓箭为日常练习常用弓箭也是真的。”
颜济沧点了点头,道:“你先下去吧。”
待得戴元带着贾琏走了,颜济沧才转身对致和帝道:“皇上,以臣愚见,贾琏所言确是实话。”
致和帝道:“贾赦怎会提前得知朕会遇刺?”
哎哟,这话可就诛心了,若是胆识略小些,作为金陵贾氏的族长,贾敬都得站出来替贾赦表一番忠心。
但是人家贾敬神色未变,谏言道:“皇上,臣已经安排好护送皇上回京的防卫,此事可回京之后当面质问贾赦。若是贾赦无法自辩,当以国法论处!但臣以为,贾赦只是居安思危又善于料事,恰巧猜中而已。”
大道直行,既是行的端坐得直,没有任何问题是需要回避的,也没有什么是需要奏请恕罪的。反而不包庇,不徇私才是最好的态度。
果然致和帝对贾敬这个回答颇为满意:“恩侯可是朕看着长大的,他以前倒是不显山露水,这一二年崭露头角,确然是个走一步看十步的。”
这一场问话到此便也散了。
贾敬神色如常的从致和帝营帐里出来,直到回到自家营帐,才沉下脸来。信任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如宁荣二府是拿命换来的从龙之功,也是彼时,致和帝和宁荣二府建立起了信任。但是现在,双方之间的信任在崩塌,而且很难修复。
因发生了致和帝遇刺的事,这猎谁也没有心思再打,围猎之行草草收场,日此,致和帝一行便拔营回京。只留部分京营兵士在铁网山搜寻还有无漏网的刺客。
又说京城里头,苏丞相刚下令秘密排查各部院济善堂出身的人,第二日便接到了铁网山的八百里加急密令,也是命令查各部院出身济善堂的人。
苏丞相还对林如海道:“你那个大内兄,一个人长了十七八个心眼子,什么都在他算计之内。”
林如海自然已经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笑道:“这一回算来,是敬内兄算无遗策了。”
苏丞相瞧着铁网山的方向叹了一口气:君权和相劝自古以来便有相互制衡的一面,苏丞相能为相多年而屹立不倒,对致和帝自然是了解的。宁荣二府看着显赫无双,只怕已经惹了致和帝忌惮。
要叫苏丞相说,贾敬和贾赦两兄弟不但确有才干,而且秉性正直,乃是国之栋梁。但是成也才干,败了才干,太有能为于他们而言不见得是好事。
关于济善堂一案,京城这边依旧在紧锣密鼓的推进。
因贾赦和何征力拼,保护着藏着许多密辛的那座阁楼未被烧毁,里头查出的东西简直触目惊心。
苏丞相再也不敢大意,将三司和京营都调动起来,四个部院相互监督,守着那些证据和人犯。尤其是人犯,依旧是采取之前颜济沧用的方式,送吃食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人试吃。最后才将饭食送入大牢。
就这样,等到致和帝一行终于回京的时候,那些个人犯都还好端端的关在牢里,总算没出纰漏。
致和帝回京的第一日,苏丞相带着部分官员迎驾,然后致和帝并太子、从铁网山回来的众皇子,并各部院高官们直接去了上书房。
现在的情况,不但致和帝瞧着许多人都可疑,就是皇子们也相互提防着。因上书房内人不少,反而大家说话都很保守,打着太极。
致和帝见状,干脆让众人散了,只留苏丞相一人,又命人将贾赦传来。
贾赦都没来得及和贾琏说几句话,还不甚了解铁网山那边的具体情况,便被传入了宫里。
见礼之后,致和帝赐坐,然后才问京城的情况。
这一次贾赦虽然也有单独行动的时候,但是前因后果都跟苏丞相报备了。有苏丞相在此,倒不必贾赦多言。
苏丞相的语言能力自不必多言,虽是尽量言简意赅,却也准确无误的将京城发生的事说得清楚明白,并无遗漏的要点和引人误会的地方。
末了,苏丞相道:“皇上,臣得知此事后不敢大意,让三司和京营官兵配合,已经拿下不少人,也问出些口供来。据臣和几位大人共同参详,此事恐怕和岩亲王有关。”
致和帝自然知道当初一僧一道的事情败露,王子腾和司徒岩先后派人杀人灭口,那两个杀手都是济善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