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第3/5页)
只听牛继宗道:“启奏皇上,自臣得知祖上还欠着户部银两后,为了筹银寝食难安,然而此笔欠银对臣而言实在过于巨大,便是变卖家财,亦难以筹集齐整。臣得知像臣这样的人家不在少数,因而臣斗胆,奏请皇上宽限些时日。”
哎哟,被这笔突然翻出来的旧账压得喘不过气的人多着呢,此言一出,朝上求情声一片。
若是没有贾赦结结实实的在致和帝面前卖过惨,或许致和帝还会看在这些人祖上功绩的份上动了恻隐之心。
但是人家荣国府遇到通灵宝玉的案子,家中连娶两个败家女人,贾赦早就收拾了家中豪奴,变卖了多少奴才,又把欺骗家主脱了奴籍的旧奴贪墨的家财追回来,尚且短着户部十几万两。
人家荣国府都没哭穷,你们卖几个庄子就哭穷,像话吗?
致和帝没有直接准奏,而是问林如海:“林卿负责催缴欠银,筹集京营军饷,现在军饷还短多少?林卿以为如何?”
林如海走出班列道:“皇上,臣以为五常礼法不可废,信不可失,债不可免。然,诸位大人祖上皆是有功之臣,亦可酌情更改偿还欠银的方式。臣经过斟酌,若是偿还欠银本金五成以上者,剩余部分可按年偿还,现金、现银或粮食皆可,但为示公平,逐年偿还者,每年收所欠余额一成的利。”
说白了,这就是个简单的贷款还本付息偿还法,还可以提前还款。而且每年一成利,就是年利率10%,可比后世正规房贷高多了。但是古人赁出土地还收四五成的租,一成利在古代不算高。比之利滚利的印子钱,更是低了太多。
林如海此言的前半段一出,许多欠了银子的官员就觉心下一凉;再听这个解决法子,好歹有了缓和期,而且利息也不算重。许多官员尽皆附议。
致和帝在位这些年,为了不加赋,财政越来越吃紧,听了林如海这法子,既是朝廷不受损失,百官也同意,便道:“既如此,此事便如此办,林卿做个账册,择专人管理。”
林如海应是。
司徒硫楞了一下。他只是想着七八折的价格买便宜田庄、地铺,但是还没捡着漏便被林如海将门路堵死了。可比起这段时间的其他损失,这都不算什么。司徒硫只是奇怪,林如海哪来的这些稀奇古怪但又行之有效的想法。
清积欠的事就这么解决了,可算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只有少部分卖了田庄的人很是后悔,但是一来出手不多,二来价格并不低,想想田庄虽然没留住,但也不用付那每年一成的利息,自我安慰一番便过去了。
这个‘还贷法’自然是贾赦告知林如海的。当时贾敬听了这法子之后,还有点惋惜为何自己已经还了大半的欠银,只缺十几万两了。早知如此,还不如多留本金,购入多一些产业。
不过转念一想,宁荣二府被通灵宝玉压了五年,索性将还银的姿态做足,反而以后更安全。现在宁荣二府在朝堂上重新峥嵘,没必要抱着眼前利益不放。两家各还六十多万两,至少在致和帝及其他勋贵人家眼中,宁荣二府都是被‘掏干’了,未必不是好事。
这下子,宁荣二府彻底摆脱了‘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束缚,拿着新进的暗产低调下来。
清积欠的事方案定下来之后,朝堂上就讨论起了另一件大事。
关于重新整理军队花名册的事情虽然定下来了,到底是由近及远开始。贾敬以前一直在兵部坐冷板凳,才升了京营节度使,就算京营查出来什么吃空饷的事情,也是王子腾的罪责。所以贾敬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而且不管是贾赦兄弟还是林如海,都确定京营也一定有吃空饷的问题存在。古时候无论是户籍还是军籍,都是手写,太容易做手脚了。
这也是林如海在朝会上只提复核京营花名册的原因:一旦查出连皇城跟前的京营都有吃空饷的问题,致和帝一定会借而整顿地方。果然致和帝一听这个谏言,当场就拍了板。
现在京营自查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果然查出不少吃空饷的事。
说完清积欠,贾敬便直接禀奏了:“启奏皇上,自朝廷定了复核京营各部花名册后,臣不敢怠慢,已经着人清点自查。到目前为止,清点了原定员十万人编制的部队,实际服役人数八万九千六百一十三人。空饷一万零三百八十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