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8章 太原王氏的底蕴(第2/3页)

这样的趋势一旦形成,很快就会影响我们的棉花产量,这是一个不利因素。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朔州定居。只有把朔州变成一个人口大州,才能让朔州的发展变快,才能让边疆更加稳定。”

很多时候,边疆问题,往往就是人口问题。

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一样的。

想象一下,如果大唐在西域有个几百万汉人,那么西域的问题,还是问题吗?

同样的,如果大唐在朔州有个百万人,那么朔州附近必然就不再会是边疆,边疆自然而然的会往外延伸。

因为这个时候,大家会发现继续向外拓展土地,难度变小了,收益变大了。

所以边疆的人口跟边疆的范围,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只要能让边疆州县的人口越来越多,大唐的疆域就会越来越广。

“从最近《大唐日报》的报道来看,这几年大唐的婴儿出生率是不断上涨的,但是成年男子的增加,需要一个时间积累。再加上朝廷在不断的开拓江南道、岭南道、辽东道和青海道,这些地方都是朝廷鼓励移民的地方,而我们河东道北部,也算是朝廷鼓励移民的地方。

如今朔州的赋税收入不断增加,我们是不是可以向朝廷提议,为移民到朔州的百姓提供更多的支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在农具、第一年的口粮和房屋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石明出自观狮山书院,思路显然比一般的官员要更加开阔。

“这些都可以试一试,与此同时,我觉得朔州可以模仿辽东道,成立一个朔州生产建设兵团,进一步的开拓草原上的土地,用廉价的土地来吸引关中的百姓,我们衙门只需要负责组织修建水利灌溉设施,为百姓做好后勤工作。”

褚遂良知道朔州刺史这个位置对自己意义很不一样。

今后能不能步步高升,就看自己在这里能否做出成绩。

而在边疆城市,开疆拓土的功劳如果能够跟传统的人口增加、赋税增加结合在一起,意义会更加不凡。

“府君说的在理,不过要不断的利用草原上的土地来种植棉花,就有必要不断的提高棉布的销量,扩大棉花的用途,要不然大家种了棉花却是无法获得更多的收益,我们的意图就很难实现了。”

“嗯,我回头写封信跟玄策和王富贵聊一聊这个话题,看看他们有什么好建议。”

……

“郎君,刚刚已经试过了,所有的水车跟设备都能正常运作,完全达到了我们设计的速度。这一下,我们王氏棉布必将成为大唐最大的棉布作坊,为百姓们提供最优惠的棉布。”

朔州城外,王氏棉布作坊之中,王盛心情激动的跟王杰汇报着作坊的试生产情况。

作为算学大师王孝通的儿子,王盛当初石想着通过明算科来进入官场,结果被观狮山书院算学院的考生给打击的差点怀疑人生。

自此之后,王盛一蹶不振。

花费了好几年时间之后,他毅然转身投入到商业之中。

这一个变化,反而让他的人生变得精彩了起来。

有着深厚算学知识的他,放下了读书人的身段之后,投身商场,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太原王氏主要的商业负责人。

这一次王杰筹划全新的棉布作坊,直接交给了王盛来负责。

按照太原王氏的规划,这一个棉布作坊是大唐最大的棉布作坊,一车车的棉花进入到作坊之后,出来的就是一匹一匹的棉布,可谓是整个棉布的生产工序,全部都放在一个大作坊上面。

单单这个棉布作坊,首期雇佣的匠人数量就高达三千人,未来将会突破一万人。

也就是太原王氏在河东道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要不然一般的勋贵世家,还真是不敢在朔州修建一座这么大的作坊。

“棉布的价格现在已经可以做到跟麻布持平,未来除了一部分的丝绸和皮革、羊毛线,棉布将会成为大唐百姓最主要的布匹来源。伴随着大唐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衣物的需求肯定也会上升一个台阶。我们要趁着其他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打响太原王氏棉布的名声,让大家习惯去我们的王氏棉布铺子去购买棉布。”

王杰意气风发的看着作坊里不断转动的一台又一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