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副业创收(第3/4页)

陈科仰着头躺床上,心里慢慢盘算。

——

这日风和日丽,宋禾久违的收到了报社来信。

她上回文章中主要写的就是介绍河西公社的红薯。

特别是写了李家村怎么发现它,大队长又怎么慧眼识珠地把它挑出来做种。以及公社当机立断把红薯上交给研究所,最后还有研究所的人来到李家村后,如何废寝忘食的去研究它。

反正该夸的都夸到了,简直是篇立意正确得不能再正确的文章。

同时,文章里也写到这个红薯,哦不对,是蜜薯的口感。把它夸得比糖比蜂蜜都还甜,营养更是好,特别适合老人小孩吃。

这就激起百姓的好奇心。如今许多人家依旧吃不了大白米饭,红薯是他们常吃的东西。如今出了一款比大米饭还好吃的红薯,他们自然会上心。

这篇文章可比广告好使,练主任看了不禁可惜宋禾为啥不等地里这茬红薯出来后再发表。

宋禾不解:“为啥要再等两个月,你这红薯拉去收购站恐怕也是按照普通的红薯价格收的,或许会多上一分两分。”

如今对粮食的价格把控的很严,有时平和县粮食收购站连红薯都不收,人家只收今年指定种下的农作物的。

这也就导致了地瓜虽是粮食,当在乡下并没有那么精细,有些十分大或者手指头小的红薯都烂在地里没人要,给猪吃都不吃。

练秀安哪里是担心一时的价钱,她是想趁着蜜薯机会,把河西公社的名声打出去!

河西公社除了这个蜜薯外,还有许多东西呢。

比方说河西公社的橘子。

练秀安发现整个平和县中,乃至整个源阳市范围内,就他们河西公社的橘子是最甜最好吃。

反正她外出求学时,是没吃过什么橘子比她们河西公社的更好吃。

每到年节时好多厂都要给员工发福利,普通百姓也想买一点水果吃。

所以只要运作得当,她们河西公社的橘子没准真能卖出个好价钱。

如何为社员们创收,这是在她心中盘绕好几年的问题。

练秀安把这事儿跟宋禾讲,宋禾顿时间对她佩服不已。

领导真就得见识长远,这样公社才会富裕。

宋禾察觉到练秀安有想让社员们搞副业的想法后,就忍不住建议:“其实竹编也可以。主任你发现没,咱们河西公社竹林多,社员们也很会编竹子。就像我李家村的姑父,他不但会编小玩意儿,还会编柜子、箱子、盘子,这怎么说也能卖上一些钱吧?”

练秀安听了直直发笑,小禾想法还是太天真。

看到宋禾被她笑得满脸莫名其妙,于是解释道:“你这话说的,不是咱们河西公社有竹林,整个平和县就不缺竹林。这玩意儿送人才有人要,花钱是没人买的。竹编的家具肯定没有木头打来的好,使用寿命不长,谁家爱买?”

宋禾眉毛一皱,想反驳,却又不知如何反驳。咋说呢?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

“那、那卖桃子?我们李家村的桃子就好吃!”

练秀安摇摇头:“桃子不好运输,也不能存放太久,而且没有橘子好种,不适合。”

“那藕?”宋禾思考半天又说道:“藕也行呀,我去县里时看到藕卖得也很贵。”

“那也不成,咱们公社只有大湖村才有片湖,而且还有一部分的湖是在湖前公社内,除了这个地方,其他可没处去种莲藕。”

练秀安心想有这种好事,人家当然是大队干,凭啥要把份额分给全公社的人?

宋禾有些气馁,赚钱好难啊。

养鸡不可能,养猪也不可能,其他农产品也只有一个橘子合适些。

那还有什么是可以的呢?

宋禾烦躁靠在椅背上,突然,眼神望着桌上某处一动不动。

这是——

竹荪啊!

练秀安看她定定地看着自己的竹荪,好笑说:“这是小何给我送来的,说是他上山采药时看到了竹荪,随手采下来烘干。攒一个来月就攒了一两,给我抓来小半两。我给你带点回去,炖个骨头吃着味道好。”

说着,她拿出一半来,用纸包着放在宋禾面前。

宋禾缓过神来,强压激动问:“主任,竹荪是值钱的对吧?”

练秀安点点头,然后像是想到什么似的,也直勾勾的看着宋禾:“你是想种竹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