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反间反间计的反间计(第5/6页)

李素自忖他的大局观,以及对历史前进正确方向的理解,在这个汉末已经无人可以跟他比了。

但是,要说“知人之长短、善于分析敌人”的能力,凭良心说,李素的真实水平是值得商榷的。

换言之,他可能有时表现得“对人性无所不知”,但那是建立在他读过史书、大致知道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人设,而不是自己分析。

不靠先知,全靠自己独立分析的话,他的“知人”最多也就“智力值90”的程度,说不定更低一点。

而这一次的突发事件,显然就挑战了他的软肋——因为他根本没想到,袁术这么一个丝毫目无天子、在李素刻板印象里就该狂妄到想自己当皇帝的诸侯,也会来勤王救驾!

袁术怎么会救驾?怎么能救驾?他不嫌弄个皇帝在身边,做什么决策还要每天请示,很烦吗?简直人设崩塌啊。

所以当刘备让李素评价这事儿的影响时,李素都不知道怎么推演了,因为他连袁术的出兵动机都想不通,就更想不出袁术的决心、支持力度有多大,是有枣没枣打一杆,还是铁了心砸大本钱。

刘备看他表情数变,却始终一言不发、忽喜忽忧,不由愈发急切追问:“有什么惊讶就说出来嘛,跟孤和公达一起参详,自己想怎么想得明白!”

李素这才稍微缓过点神来,诚恳地说:“此事,确实请大王恕臣智数短浅,也可能是偶有一失,臣竟不能揣测袁术为何会坚决出兵勤王,也就不知道袁术的决心,简直无法分析。

臣……臣只是觉得,这实在不像袁术本心做出的决策,究竟是他帐下谋士花了多大心机做了多大的局蒙骗其主出兵,还是受了什么别的人挑唆……”

他指出这个问题之后,刘备倒是觉得没什么,但荀攸很快也凝重起来。

思索良久,荀攸感慨道:“右将军都自称智数短浅,我辈岂不愈发惭愧。右将军的‘不明、不知’,境界俨然已高过我辈的自以为明、自以为知。

确实,袁术为何会出兵、为何是在这个时机出兵,确实蹊跷。我只分析了他仓促出兵打不破峣关,却没来得及想更多更深远。不过,这些倒是不会影响我们和李傕的决战,咱还是可以用这个消息打击敌军士气。”

荀攸这番话,非常中肯,就好比一个程序员在搞不清原理的情况下,也不妨碍他按照面对黑盒的心态,来直接调用其功能——不管袁术内心怎么想,至少利用这个变量的方法、手段和效果是不影响的。

没必要知道黑盒的内部原理。

刘备听了荀攸的解释,也又宽心了一些,知道伯雅贤弟并不是觉得他和荀攸的商议不可行,只是没搞清楚敌人的动机心里藏着事儿。

刘备拍拍李素肩膀:“伯雅你也太多心了……天下万事万物,岂能都穷究其本心。适可而止就是了,有闲心多想想这几日的决战。”

李素没有回答,继续拿着法正的秘奏反复看,又看了其中写的李儒让李应调兵董承、李别回长安、增新兵调防、协防蓝田峣关,种种细节。

李素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但架不住他知道“历史人设”,所以看到了李儒这一系列操作,最后从结果逆推来看,似乎是董承、李别、段煨三人,都强化了在长安中枢的军事存在、强化了在中枢的武力权柄……

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念头,就从李素脑中冒出来了:不管这事儿是这三人里谁暗中促成,甚至是给袁术带话、引诱袁术了,至少这三人是袁术入侵的直接受益者。

受益者,就有动机去促成。

而段煨是历史上最后杀了李傕、护驾的功臣,算是西凉军中可以争取的忠义之士。

董承则是历史上护驾东归的外戚,也有后来的据说衣带诏事件。

李别倒是不可能,他就是李傕的侄儿,铁了心跟李傕一条道走到黑的。

段煨和董承,都有动机!可段煨人在安定,跟李傕、郭汜一起带兵在军前,他本人没有机会,难道是他手下还有什么实权的、想搞事情的部将?

或者,就是董承了!董承的嫌疑,比段煨更高。

李素想了半天,心里有了点成算,但他依然没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刘备,因为他没有证据,他也不能直接拿先知先觉当证据,甚至都说不出推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