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安排得明明白白(第3/4页)
这些人体格也不算差,就是年纪大些,稍稍强化军纪还是可以一战的。徐荣定然不会觉得我们是在用老弱搪塞。”
这些预备兵源放到别的军阀眼中都还是不错的,只是刘备和李素做好了未来要常年军阀混战的思想准备,为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才确保兵源年轻化。
这样一算,刘备至少可以从幽州军抽调两万人去汉中,如果把青州兵多收编一点,凑三万也是可能的——本来么,如果把辽东作为长期根据地,倒是没那么急“搜刮”,但既然将来辽东只是先放置自闭,留在这儿的种田成果一时也没法变现金流,等于是“沉淀性资产”,那还不如这次多带走点呢。
另外马匹方面,刘备如今把骑兵草草扩充到了一万人左右,其中汉人精骑与乌桓突骑各五千人,其中一半是常年马背作战的,还有一半刚刚训练不到半年。
而战马则是非常富裕,这一万骑兵平时就能配两万马,可以一人双马换着骑,谁让幽州别的不多就是马多呢。灭了张举张纯,还屠了好几个鲜卑、乌桓部族,每一部灭下来净赚五千匹以上战马都是轻松的。
现在既然要做好转移根据地的打算,那么再刮一刮,弄三万匹马,确保行军赶路时三万士兵人手一马,还是做得到的。
只不过,最后刮出来这一万匹马,可能质量差一些,算不上“战马”,只能说可以骑人赶路。而那两万骑马赶路的步兵也不会直接转职成骑兵,他们马背作战能力的并未经过专门训练。
最终结果,就是三万人,三万马。
从种族和地域构成来分,这三万人大约是一万幽州本地步兵、五千幽州汉人骑兵、五千乌桓突骑、五千青州兵、五千丹阳兵——最后的青州讨贼战中,抓到的俘虏也有一部分丹阳兵,主要是之前陶谦刚刚派来跟青州军作战时损失、被俘的。
然后又被刘备再次俘虏回去反正,加上原有的丹阳兵、九江兵,大约可以凑出五千人的刀盾/锤盾、擅长水战的部队。
可是,如何把这三万人三万马弄去汉中,在刘备心中又成了一个问题。
从经济性角度来说,最划算的运兵路线当然是走黄河水运。
可外兵是不能进雒阳的,甚至要进司隶的八关都很敏感,这点常识刘备当然知道,他也没指望坐着船在孟津渡登陆。
幸好,李素却知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也怪后世董卓给李素提供了经验,提供了“如何接近雒阳而不进入雒阳”的行军路线。
李素便直言相告:“兄且放心,我这几日已经预作打算,托了人跟蹇硕打了招呼、疏通关节,在兄担任宗正少卿这几个月里,便暂时把云长从辽东都尉职务上,平调为‘河东都尉’。
理由嘛也是现成的,河东如今有于夫罗劫掠、白波贼作乱。到时候云长既可以暂时威慑于夫罗与白波军、为朝廷分忧。
而且如此一来,云长可率兵沿黄河进兵。抵达畿内时,不要在南岸的孟津登岸,而是走北岸的安邑渡、陆路绕过陕峡至河东。且第一次不用带上全部兵力,可以以五千人为一波,逐次前往河东。
以免朝廷发现兄长养的私兵规模如此之巨,也防止河东如今本就贼乱处处、无粮长久养活大军。把主力留在粮食富裕的青州,多吃两三个月青州粮,正好免予转运之劳。
此路线好处有三:第一,规避了外兵进京的嫌疑,从头到尾不在黄河南岸登陆,不会威慑雒阳,不落人话柄。
第二,我记得云长祖籍是河东解良,解良与安邑同郡,相隔不过一个盐湖,云长对于周边地理定然从小熟稔,利于行军带兵。
第三,将来要继续西进时,可在河东郡沿蒲阪津寻渡船过黄河、绕潼关、直入渭水。渭水一路通长安、陈仓,走此路大军可直抵陈仓城下救援被韩遂围在城内的皇甫嵩。”
李素一边说,还一边拿出地图来比划。
刘备读书少,对雒阳以西的地理原本不是很了解,但听了李素的详细解读后,立刻意识到李素选的借口和地理路线都非常好。
这里必须稍微提一句地理常识:汉朝的时候,黄河是不能全程通航的,下游的船到了雒阳附近就得登陆,南岸是孟津,北岸是安邑。因为再往西的弘农郡有“陕峡”,水流十分湍急,落差巨大,也就是后世的三门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