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第4/7页)
这些是早就在头脑中酝酿好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好了。
第三场考试结束,天正好放晴,甫一出贡院,清凉的风吹来,远处天边悬挂一道漂亮的彩虹。
看着那彩虹,李青文想,如果远在边城的亲人也能看到,那就更好了。
李青文考了三天试,只是有些疲累,李青宏和李青勇则是趴下了,软绵绵的问他考的如何。
和私塾的同窗们相互问候后,李青文拉着他俩回外城,到了铺子,苏元宝这个漂亮的宝贝正坐在那等着他,李青文吃力的抱起自己的“大礼物”,缓慢的转了一圈。
被苏元宝的软软嘴巴亲了两口,李青文喟叹一声,疲劳尽扫,撸起袖子给小家伙做了个南瓜鸡翅。
知道他今天考完,苏树清带着苏元宝在这里等,看到他们哥三个回来,一个精神奕奕,两个身体发热酸软,一时竟然分不清到底是谁去考试。
晚些时候,李青卓也回来了,穿着大理寺的官服,因为人生的好,硬是把没型的衣服给撑了起来。
李青文也一阵子没看到二哥了,看他这般,不知咋的就想到了城门口的那个官兵,可能俩人都是人衬衣服的缘故吧。
李青宏和李青勇躺下喝粥,也没阻挡李青文他们吃了顿丰盛的,吃完时间晚了,苏树清和苏元宝叔侄在后院留宿。
苏元宝穿着红色的肚兜,白色软软的肉肉露着,像是年画娃娃一般,李青文没忍住,揉搓了一通,小家伙的眼泪都笑的飚出来了,李青文搂着他讲了好几个故事。
讲着讲着,李青文先睡着了,苏元宝大眼睛也慢慢闭上。
第二天,李青卓和苏树清一同出门,李青文考完一身轻松,跟苏元宝好好的耍了一通。
偶尔,前面忙不过来时,李青文去帮忙,苏元宝乖乖的跟在他的屁股后面,像是个听话的小尾巴。
李青文再次看到了徐青元,看着他旁若无人的啃着羊骨头,可以看得出来,夫子是真的喜欢吃。
他吃完离开前,李青文特意装了满满一兜子的南瓜饼。
李青宏种了许多南瓜,下来后,就在铺子里挂了个南瓜饼的木牌,算是招牌特色。
一出来,深受小孩子和老人的喜欢,不少人都是专门冲着南瓜饼来的。
苏元宝也不例外,十分喜欢。
南瓜饼是用糯米粉、粘米粉和南瓜泥做的,因为他们用的是高粱糖稀,价格不高,如果有小孩子来,一个两个的饼也卖。
自从朱纯和秦林将高粱秸秆制糖的事情上报给朝廷,这几年北方很多地方都种高粱,糖稀便宜,连带着白糖也比从前降低了价格。
等李青宏身体好了,李青文不得不先把眼泪汪汪的苏元宝送回苏家,跟李青久等人去了趟码头。
李青文坐过一次船,到过这个码头两次,现在跟从前相比变化很大,远处的船只很多,码头旁边多了几片窝棚似的小房子,里面进进出出的人瘦弱,神情麻木,短短的三年时间,这里好像成了贫民窟。
窝棚挨着窝棚,其中流着臭哄哄的脏水,又因为靠近海边,腥臭气很重,往里走时,还看到了光着半边肩膀的女人,毫不避讳的同面前的男人讨价还价。
使了些钱,他们在这里寻到了一位带路的,在他的带领下,李青文走了几户并州老乡的家。
生活的磋磨让他们听到同样的口音,眼中也不会有半点波澜,李青文找到了老家隔壁村子的两家人,当初逃荒时,每家人都是十几口子,现在亲人过世数个。
为了过活,老人和孩子每天走十几里地去旁边的镇子上捡菜叶子,女人缝补,男人在码头抗货物,勉强没饿死。
从前,不敢如何,家里还有几亩薄田,流落他乡后,衣食没有着落,十分艰辛。
他们也想早点回家,但没有钱,这一千里路就宛如天堑,斩断了所有的念想。
李青文问他们想不想回家,不管男女老少俱是痛哭落泪,点头不已。
听说李青文要助他们回家,这些人跪倒在地,额头都磕青了。
在码头逗留了三天,李青文跑遍了这一片,拢共寻出来三十多户并州人,有柳山县的,也有别的县的,留下一些钱物给他们,让他们尽快收拾,一同赶路,趁着天冷之前赶紧回乡。
本来李青文是想给他们寻个商队,一同走,但这些人都说不用,不想让他再破费,对着李青文千恩万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