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六年4月16日 晴(第3/4页)

说罢,宋北云此时刚好拿出一本写着操作手册的东西出来,递给旁边的冯会。

冯会眯着眼睛翻看了起来,看了一会儿之后,倒是点头道:“虽是浅显,但不识字却是行之不通。可说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短短时间便能让人成才了?”

“不是成才只是识字。”晏殊笑道:“能看懂说明书与操作手册便可,否则到时工坊来的技术用不出来,诸位的投资不就是白白打了水漂?”

宋北云接下去说道:“还有书坊书局和学堂,诸位别急着反对,你们大可以去瞧瞧,那里头都是一些粗浅的东西,与诸位心中的读书相去甚远。且多半是工学可算学,大可不必如临大敌。”

冯会看向旁边的人,那人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他这才捻着胡须说道:“几位大人言重了,此时利国利民,自然是应当通力支持,责无旁贷。”

领袖放话了,其他人自然是无不应允,不过这些东西么,他们虽然心中多少有些不情愿,但都到这一步了,哪轮得到他们不允许呢,忘了晏殊身边那个人姓什么了吗?

给脸不要可是大忌讳,要出人命的。

宴会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但晏殊知道他给这些人埋下的仇恨种子已经酝酿好了,就等着有朝一日萌芽破土而出。

在回去的路上,宋北云对晏殊说道:“要给他们希望,再给点甜头。”

“如果他们发展的很大怎么办?”

“他们怎么可能发展的很大?”宋北云反问道:“工坊给的技术是一样的,这就是一场养蛊。养到最后那最大的一支,我们就拆了他。”

“如何拆?拆来拆去,不还是他们家的钱么?”

“这么跟你说吧,因为时代局限性,这些没有土地的士绅,最后都会成为逐利的臭虫,不出三代他们便会把自己的宗族拆个精光的。”宋北云摆手道:“特别是这种子孙众多的人家吧,到时候拆起来方便着呢。况且,只要工坊永不私营,国家永远都是有主动权的。”

宋北云认为国家的机构必须拥有绝对的先进才能掌控住这些日后定然要从地主变成资本集合的家族。

国计民生的产业,这些人想也别想,首先第一产业农业必须把控在国家手中,接着便是科研、交通、水利、通讯,后续还有电力等等,这些产业绝对是不允许民间资本介入的。

至于怎么保持国家的活力,首先就是人才的大量涌入,然后就是充足的科研经费,再就是强有力的中央执政能力。

那么这些人,掀不起什么风浪,毕竟国家给他们的才是他们的,国家不给他们,他们伸手就连手带头一起砍下去。

当然治大国如烹小鲜,这里需要无数人用许多年去经营,宋北云一个人也是无法完成的,他现在干的就是确定个框架,只要框架不散,建立起良性生态,即便是百年之后也同样适用。

至于再往后,那就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到时候只能期望儿孙自有儿孙福,江山代有才人出了。

这件事基本上算是尘埃落定了,就如宋北云所说,需要整治的是那些近几十年借着乱世异军突起的暴发户,他们对国家力量没有概念,容易脑袋一热干出一些冲动的事情。

而这些有年头的老贵族,他们根系复杂,考虑事情更多,处事也更冷静。他们自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相比较而言他们有适当的位置上也是可以起到一部分作用的。

接下来就是要开始启动青年计划的时候了,让那些怀揣着理想的青年们逐渐背弃自己的阶级,经过几代之后,虽然不一定会海晏河清,但至少会有数十年的稳定繁荣。

而就在宋北云收拾东西打算第二天打道回府时,冯家家主冯会突然亲自拜访而来。

这个人的名声地位还是有一些的,他的拜访宋北云还是比较重视的。

不过冯会这次来并不是为了新政而来,而是与宋北云商讨工坊之事。

老狐狸到底是老狐狸,他显然是听出了宋北云话中的陷阱,一连串的问题问下来,即便是宋北云也是一头冷汗。

“老朽不才,想请问宋大人。”冯会客气地问道:“若是士族都开办工坊,那田地该是如何处置?”

“冯先生莫要担心,自是有人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