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6/7页)

后来,胤祐把这件事告诉和皇贵妃。皇贵妃拉着儿子,与他并排坐在湖边一棵柳树下:“我想,傅先生的意思是想告诉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胤祐咬了咬下唇:“可我觉得太子哥哥不是他想的那样。”

“这和太子没有关系。太子不会,难保其他人不会。你要懂得收敛锋芒,才能保护好自己。”

胤祐点点头:“我明白了。”

康熙又在畅春园呆了半个多月,一直快到八月十五的时候才起驾回到紫禁城。

天气凉爽下来,皇子们又恢复了上午学习文化知识,下午学习骑射的课程安排。

不过,康熙接纳了三阿哥的建议,又给皇子们加了一堂数学课,由比利时传教士安多给大家授课。

皇子们都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程,对于数术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于是,不管年纪大小,就算是即将哟啊出宫开府的大阿哥,也跟弟弟们一起上课。

所以,胤祐这个小家伙也得去。

他又回到了上书房和兄弟们一起上课的日子,这可太开心了。而且这一次不再是他们几个小的,而是除了太子之外,兄弟们一起学习。

这位安大人刚来到大清不久,说着一口蹩脚的京城官话,第一堂课就逗得下面的皇子们哄堂大笑。

大家哪儿还有心思听他讲课,注意力全都放在了他的口音上。

其中最能起哄的当属胤祐,他一向都是上书房各位师傅严重的滚刀肉,切不动、煮不熟、嚼不烂,可太难办了。

这次重返上书房,七阿哥非但没能改掉他上课开小差,影响别人的恶习,反而变本加厉。

往那儿一座,就跟茶馆里的说书人一样,总有讲不完的话,关键是旁边几位阿哥还真就乐意听他讲。

这把师傅们可气得够呛,回到翰林院纷纷找到纳兰,质问他这几个月来都是怎么教的学生,课堂纪律也太差了,偏偏他身份在那里,打不得又骂不得,这可太难办了。

纳兰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七阿哥很乖的,上课也认真,学得也快……”

同僚们都给他一个“你糊弄谁”的眼神,纷纷散开,各干各的去了。

中秋节这一天,康熙在晚上的家宴上宣布了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都差不多。

第一件就是大公主的婚事,早在几年前,康熙就已经把他这个名义上的大女儿指婚给了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博尔济吉特般迪。

明年大公主虚岁就十八了,也到了该嫁人的年纪。

第二件事就是大阿哥的婚事。惠妃一听到这里,笑容就抑制不住的爬上了眼角,盼了这几年,她的儿子可算要成家立业了。

皇子成年,首先就是要受封,然后才是大婚。大婚之后就不再是小孩儿了,皇父会安排更多机会让他们逐步接触政事。

大阿哥的府邸经过礼部的规划选址,总算是快要罗诚,大福晋之前也已经选好了,就等着挑个良辰吉日大婚。

这是康熙第一个成年的儿子,身为父亲,他自然也是高兴的。还专程让礼部把皇子成婚的流程整一遍,呈上来给他看。

关键是,等到大阿哥成婚之后,就该轮到太子了。

兄弟们纷纷看向坐在最前面的大阿哥,大哥就要出宫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人,弟弟们多多少少是有些羡慕的。

不过大阿哥坐在那里,就跟没事儿人一样。

什么成不成婚的,他倒是没什么想法,关键是不用再读书,并且可以堂堂正正帮着阿玛处理政务,这才是最让他期待的。

中秋刚过不久,前朝又发生了一系列变动。

首先是韩菼,一路高升,并且颇得康熙重用的他,竟然因为几位同僚的劝说,主动辞官致仕。

康熙专程将人召来南书房,君臣之间聊了半天,也没能改变他的决定。

韩菼去意已决,康熙无可奈何,也只能随他去。

这件事情,在朝中掀起了不小的风波。诸位少有风吹草动就寝食难安的大人们,还以为这是韩大人这是提前知晓了什么,先把自个儿置身事外。

毕竟,短短几年时间,就能从一个小小的内阁中书扶摇直上成为朝中二品大员,内阁学士的人只此一位。

他要不是得到了什么消息,他干嘛要走。

但人家韩大人真就是看透了官场这些结党营私,相互倾轧的勾当,只想回去当个研究学问的读书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