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星汉(第3/4页)
“万不得已只能如此,但这种事情,咱们担了,天下人就会信吗?”张浚也随之颓丧起来。“还不如真就让金人在北面处置了呢……”
“荒唐!”赵鼎当即呵斥。“且不说那般做能否瞒得住天下人和昭昭史册?只说官家如此聪慧,如何不晓得利害?便是恨极了二圣,也未必会这般做……咱们真这般做,反而弄巧成拙,届时官家为此失了人心,天下不稳,再想要北伐,便是遥遥无期,咱们也是千古罪人。”
张浚摇头不止:“那咱们总该有些准备,不然一旦事急,悔之晚矣。”
“让太上道君皇帝一回来去明道宫!让渊圣去洞霄宫!”赵鼎咬牙言道。
“两位太后怎么说?”
“送去扬州!”
“宗室呢?俱是官家亲兄弟、亲子侄……”
“不能护父兄,亲王、国公之位全部剥夺,一并发往洞霄宫!”
“洞霄宫在江南,与扬州一江之隔,三位太后、渊圣、诸宗室都在东南……”
“那就让郑太后去明道宫,韦太后留在东京……”
“……”
“……”
就这样,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却是咬牙定下了许多大逆不道之策,但说来说去,却又只是些停留在口头上的预备言语罢了。
“抛开弑父那种极端之论,我倒是觉得,官家有意使议和不能成多些。”赵鼎花了许久方才平复掉自己那些暴论带来的心跳。
“刘豫?”张浚脱口而出,俨然早就想到这里。
“这是最明显一处。”赵鼎认真应声。
“确实。”张浚感慨道。“官家强调先将二圣无条件送还,再以京东五郡为主要条件议和,本身就明显有拖延时间之态,然后又坐视议和一事闹大,应该是想让刘豫自己警醒,主动来攻……若是这般,议和自然不成,官家既能继续持北伐姿态,又能与主和众人一个交代……要不,咱们也配合官家拖延一下?”
“话虽如此,可此计太过浅薄……你想,咱们都是上来便有所猜度,便是李中丞也当场提醒官家,不要循小道。”赵鼎稍作提醒。“我以为这般行径,不似官家作为。”
“但官家也没有应下李中丞言语。”张浚依旧坚持己见。“可见官家最起码是存了顺势而为之心的。”
“这倒也是。”赵鼎也蹙额颔首,却又忽然想起一事。“但看乌林答贊谟的意思,金人那边似乎也并不以为意?”
“或许是自大惯了?”张浚也皱起眉头。
“不管他,眼下来看,官家意图,最极端乃是要等二圣南归,便弑父杀兄;最随意,乃是要引诱刘豫主动来攻……可我以为,官家既不至于如此为私愤而弃大局,也不至于如此寄希望于这种旁门左道。”赵鼎幽幽叹道。“还是中间多一些。”
“中间又是什么?”张浚摇头不止。“明明有一言而决的气力,却还是许了议和,然后却又暗中知会军队,还问我们五人愿不愿随他上八公山……官家到底想做什么?”
“你也有摸不透官家心意的时候吗?”赵鼎忽然忍不住哂笑。
而张浚此时也笑:“元镇兄想多了……愚弟若说一句,我自明道宫时起,就从未真正揣摩透过官家心意,你信也不信?”
张浚是公认的官家第一心腹,而且众所周知,他就是靠着对官家心意揣摩,从明道宫时一跃而起,区区三十余岁,便位列枢相。故此,此时这般言语,不免显得虚假。
然而有意思的是,身为张相公最大的政治对手,都省相公赵鼎沉默片刻,反而重重颔首:“我信……因为愚兄也从未想明白官家的心意!便是官家亲口与愚兄我说了,我也总有几分难以置信,而且还总觉得官家有几分言不能尽的模样。”
话说,黄河畔不似淮南,没有梅雨季节,那种夏初让万物发霉的雨水说过就过,此时正是星汉灿烂,二人说了一气,轮到官家心意,反而各自沉默,干脆就在葡萄架下借着层层葡萄叶的影子,望着头顶星光,各自失神。
“官家太难了,也太辛苦了。”停了许久,望着头顶星光不停的张浚却又忽然开口。“无人知他,无人晓他,国破家亡,生死一线,满朝污吏旧俗,遍地兵痞贼头,还有金人一直在外面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