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佛道(第3/5页)

而且也是黄土快埋脖子的人了。

太宗时的名将武臣,死的死,老的老,环顾长安,能镇住局面的,可能真没有谁比苏大为更合适。

但,因为私闯宫禁者有苏大为昔日麾下陇右老兵。

苏大为难以洗涮自己的嫌疑,很可能在大乱之初,就被人弹劾治罪,甚至以罪夷九族,至不济也是个判流放千里。

一想到这一切,李博浑身汗毛倒竖。

只觉自己在鬼门关前走了一圈。

当时不觉得如何,直至此时,方才透过苏大为的视角,看到此事的阴险与可怕。

难怪武后和圣人在事后大肆封赏阿郎。

并且向满朝文武认定,兵部尚书只有苏大为可当。

想必也是看到了其中的凶险。

政争,从来便是你死我活的。

便如昔年“玄武门”之变。

“布局之人,好毒的手段,好深的心机。”李博喃喃道。

苏大为轻轻转动着茶杯,并不想在此事多谈下去:“我怀疑右相都只是幕后力量的棋子,但现在说这些也没什么意义,此次若不是我带着消除蜀中大疫的功劳,而且献上灭疫之法,恐怕也难脱身。

而且那一晚,我收到消息虽晚,但还是做了最正确的选择,算是不幸之大幸。”

李博看了他一眼,知道他说的最正确选择,是不顾嫌疑,第一时间以秘道入宫。

其实这是一个极为艰难的选择。

说更直白一点,究竟是要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

昔年秦王在王殿被荆柯刺杀,因为剑长一时不能拔出,只能绕柱逃命。

而满殿的大秦武卒,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荆柯挥舞着徐夫人匕首,而不敢上去救秦王。

为什么?

真当他们全都被点了穴?

并不是啊。

按秦律,若大王无召,任何人近大王身前五十步,诛。

当时站在满唐的秦朝大臣和武卒,不是不想救,也不是没能力救,而是知道,自己这上去,脑袋就保不住了。

冲上去救,能不能救下秦王?

毫无疑问。

就凭荆柯那三脚猫的功夫,任何一个大秦武卒上去,至少可以极限一对一。

若多上来几个,荆柯当场就被拆成零件了。

但是事后呢?

秦王会如何奖赏这些违律的秦卒?

你以为会赏爵赏金吗?

并不会。

那自然是按秦律,借汝人头一用。

顺便把家族老小,再判个砌长城,双赢。

鬼才愿意上去救秦王。

不去救,最多被赢政心里骂骂咧咧,至少脑袋保住了。

当夜苏大为所面临的,也正是类似的局面。

是,圣人是将地宫秘道偷偷告诉了一条给苏大为。

但同时也说了,若无宫中相召,不得擅入。

苏大为那一晚去了,还是冒着极大风险的。

去了,没救到人,脑袋搬家。

去了,也救了人,脑袋搬家。

去了,救了人,脑袋保住。

无非这三个结果。

好在李治没有治苏大为的罪。

还好大唐的律法,不是秦朝的律法。

总之,这一切都是踩在刀尖悬崖边上,颇为惊险。

“这次的事,我算是侥幸成功了,但若下一次呢?”

苏大为仿佛自言自语,又仿佛问李博:“一次次靠运气吗?就算圣人和武后想保我,若下一次的局,真的把脏水都泼我身上,我又拿什么来洗脱自己?就算是圣人,也不能公然违反唐律吧。”

“阿郎,那你想?”

“被动挨打,不是我的选择,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苏大为淡淡道:“我的军功,可以保我自己的命,难道还能护住我身边所有人?要是对方真的要对付我,有的是手段。”

一番话,说得李博额头冷汗涔涔。

他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李客,想到了周良,想到了安文生,许多跟随苏大为的人。

“所以这一次,我要再给自己手里多一张牌。”

“多一张……牌?”

“军中资历是功,治疫成功是势,但我还差一双眼睛。”

“眼睛……你是说?”

“都察寺,当年被人设计拿走,现在该收回来了。”

苏大为的眼睛,仿佛穿透李博的身体,看向极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