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第5/7页)

徐韶华上前拱手一礼:

“教瑜大人。”

温显臣缓缓转过身,看着少年不卑不亢的模样,不由得想起方才他淡定自如,一派沉静作答的模样。

“徐韶华,我知道墨义之上,你已到极致,可县试并非只有墨义。”

温显臣深深的看了一眼徐韶华:

“其四书文、试贴诗、经论等等,皆由主考官之心思,是以这些题目你亦不可慢待。”

“教瑜大人所言极是,还请您指点一二。”

温显臣见徐韶华没有半分焦躁的模样,心中满意,但面上不显,随后看向刚刚赶过来的书童:

“此书,乃是晏南之地的科举纪要,此为童生试,你且好好看看。”

晏南多才子,曾经的大周一连十年的状元郎皆出身晏南,使得晏南书院成为诸多读书人最为向往的地方。

这会儿,即便只是晏南的一本有关科举的书,也能得人追捧。

只不过,等徐韶华接过那本书后,不由挑了挑眉。

这不是巧了吗?

遇到熟书了!

这正是大雪前,安望飞送给徐韶华那些书中的一本,而徐韶华前两日在家中已经将其一一作答完毕。

大概是徐韶华的面色太过奇怪,温显臣不由道:

“徐韶华,此书罗列之题目涉猎广泛,正适合如你这样的学子浅试一番,如今你尚未下场,现下发现问题,尚能来得及补救。”

徐韶华摇了摇头,双手托起那本童生试细则道:

“此书学生日前已经读过,且对于其中题目已有作答。”

“当真?”

温显臣脸上终于闪过了一丝诧异,随后引着徐韶华走向自己值房,随手翻开一页:

“你且来说说此题何解?”

徐韶华抬眼看去,随后便淡定道:

“此题目为‘有犯无隐’,出自礼经,原句为‘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②’。

学生以为,此题过于直白,也恰恰因为过于直白,以至于学生曾有所犹豫是否要结合前后句一同解答。”

“那现如今,你的答案呢?”

“学生以为……此题应以直面劝谏圣上入题,而后作答。”

温显臣对这题目倒是熟悉,当初他院试之题,便是此题,可这样的题目在晏南不过是学子最为平常的县试罢了。

“说说你的想法?”

徐韶华闻言,沉默了一下,遂道: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县试,不过是吾等在向圣上表达敬意罢了。”

温显臣听了徐韶华这话,深深的看了徐韶华一眼,随后缓缓道:

“你若入仕,当为同辈之首。”

徐韶华何其年少,可却有这样的玲珑心肠,是他从未想过的。

当初这道题目,便是他也诧异于其的直白,故而左思右想之下,还是将亲与师和君并论。

也正是因此,他马失前蹄,名落孙山。

故而,此题他至今记忆尤深,可却不曾想到,徐韶华如今才总角之年,却已经可以分析出题之人的想法……

温显臣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喃喃道: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随后,温显臣坐直了身子,让书童为徐韶华搬了椅子过来,二人开始了一问一答起来。

这里面的题目,温显臣有见过的,也有未曾见过的,可是一一分析之下,他整个人都觉得毛孔里透着舒爽。

这徐韶华太会了!

他会的,不光是他那随手拈来的学问,而是对于出题之人心理的把控,每一步都能在不出格的同时做到了极致。

二人这一讨论,连午饭都是书童去膳堂取来的,徐韶华如今并不似以前,偶尔一顿吃个半饱也是没有半点感觉的。

只不过,远在特一号学舍的学子们却不由心中恐慌,不会是他们的墨义不好,气的教瑜大人罢工了吧?

而忙里偷闲,休息片刻的温显臣,眸中不由得闪过一丝茫然:

他是不是忘了什么?

等到第二日,温显臣本来还要与徐韶华将昨日未曾讨论的题目再度继续讨论时,书童忙道:

“大人,您该去特一号学舍授课了。”

温显臣面上的笑容缓缓消失,忘了,他还给自己揽了这么个活!

随后,温显臣叹了一口气,还是抬脚朝特一号学舍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