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第5/5页)

当时他还特意把《墨经》给翻了两遍。

后来老爷子送他的书里面,也有讲这些东西,所以,宁桃压根没想到,这本书不在正常的四书五经之类。

大家选择性的科目,也极少读这些。

类似于《考工记》《西京杂记》这些,有的人可能读过的,有些人极有可能没读过。

甚至读了也只是一种形式,记一些关键的词,谁会想到,有一天这类东西会出现在考试中。

宁桃把题给他解释了一遍。

王三重重叹了口气,“我就知道会这样。”

当时看到题,他整个人就懵了,只填了个书名,还是蒙出来的,至于后面如何解释,他压根就不懂。

周围的一些考生刚才一听王三谈这道题,一个个都竖起耳朵听宁桃怎么解释。

宁桃说完,有些人心里虽然不以为然,想着他就是胡说八道。

但是看宁桃胸有成竹的样子,再瞧王三一幅社死状,心头不免有点惴惴。

黄善这道题答得也不太对,忍不住吐槽道:“这几年的题,越来越偏了。”

大有超纲之势。

宁桃心想,你是没参加过高考。

那么多学科都得考,那才叫惨呢。

你们是只考一门语文,再加入旁的学科就觉得受不了。

他是从N门过来的,倒是感觉这科目考得少了。

不过正因为科目少了,所以录取方面更艰难了。

>_<

第三场是策论。

这一场倒是没有改革。

宁桃审了半天题,才搞清楚,前半句最早的出处和后半句的出处。

结果写了一半,猛然惊觉后半句不是他理解的那样。

而半句与后半句结合在一起,意思就大不一样了,所以找到出处一点用处都没有。

所以前头写的初稿全被推翻了。

再仔细一审题,好么,政治、历史、时事、地理,甚至天气人物都有了。

我国的文字真是博大精深,一句话正着读,反着读,读一遍,读二遍,读个千百遍,意思总归有所不同。

再这么一想,思路就清晰多了。

洋洋洒洒写了两三个时辰,最后又修修剪剪,补补添添,晚上再睡一觉,清理下思路,第二天继续改。

这么一来,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把终稿弄好。

最后抄上去时,还改了一些文字与顺序。

饶是如此,他把卷子交上去,一颗心也是七上八下的。

说不上来的感觉。

前两场,他觉得自己挺淡定的,可最后一场,整个人都紧绷了起来。

出了考场,明明又累又饿,可一闭上眼睛,一颗心就忽上忽下的,到了后来,他索性泡了个澡,把自己的策论默了一份。

带着去找林大老爷了。

林大老爷是正经进士出身,在翰林院还待过几年。

后来谋了个外放的差事,干了几年之后,因为母亲身体不好,便辞了官回家照顾老人,至今都未从新出去,反倒是在家里打起庶务来了。

平时没事的时候,会去府城讲讲学,在经义和策论方面,挺权威的。

倒是大儿子前几年中了举人,明年打算参加会试来着。

宁桃刚把晒好的文章收拾起来,才喊了小武要出门,守门的小厮跑了进来道:“二公子,我们家大老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