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第3/7页)

既然没有水军,无法从兖州、青州南下徐州,那就从豫州入手。

他们到要看看,匆忙达成联盟的楚国和陈国,究竟能给彼此多少信任。

虽然薛临的这封亲笔信只被朝堂上的少数人过目,就被永和帝亲自焚毁。

但信上的内容,还是悄无声息的在咸阳的大街小巷传开。

永和帝气急败坏的让人去调查。

才知道早在陈国将这封信送往赵国的时候,信上的内容,就在徐州、扬州和豫州传开。

如今不仅赵国的各州郡,大街小巷中,都流传着薛临写给重奕的那封信上的顺口溜,连楚国境内也不例外。

永和帝想要将大街小巷念叨顺口溜的人都抓起来,起码在赵国境内,绝对不允许对重奕和宋佩瑜有任何诋毁。

宋佩瑜主动劝永和帝打消这个念头。

这首顺口溜虽然难听,却是薛临送来的信中,内容最为含蓄的部分,大街小巷中念叨着顺口溜的人,也大多是还不懂事的半大孩子,甚至连‘纲常’和‘倌色’是什么意思,都未必知道。

不如直接告诉百姓,顺口溜是从陈国传来,意思是诋毁太子和元君。

就算百姓对他和重奕没有维护之意,也没有胆子继续念叨这个顺口溜。

宋佩瑜想的果然没错,衙门的人挨家挨户的通知顺口溜乃是从陈国传来后,每家每户都响起揍孩子的声音。

短短两天之内,咸阳中就再也听不见这首顺口溜。

坊间茶楼却兴起新故事,逐渐传到民间百姓处,成为百姓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聊起这个话题时,百姓们的第一反应,都是鬼鬼祟祟的查看周围。

发现周围没人,才会悄悄走到一起,仿佛细作交流似的,全程加密谈话。

“你听说了吗?”

“你说……那个,不行?”

“嗯”

“我家狗不行,都整日郁郁寡欢,他居然……啧啧”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有关于重奕和宋佩瑜的顺口溜,就彻底被各地百姓忘在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某位皇帝不行的传闻。

对这件事最深信不疑的人,反而是豫州、荆州、徐州和扬州的百姓。

因为当年薛临昏迷,薛临的心腹像是无头苍蝇似的到处找大夫的时候,就是在薛临正在的豫州、陈国根底所在的徐州、扬州、和正与陈国达成同盟的荆州楚地,大肆寻找能让男人雄武的名医。

这些地方的百姓,甚至能说出来几年前,哪里的大夫被带走,再也没有回来。

说到这里,百姓们忍不住对薛临咬牙切齿。

对于偏僻的小地方来说,有大夫的地方和没大夫的地方,说是天壤之别也不为过。

陈国人带走他们的大夫后,从来都没将大夫送回来。

也不知道大夫……

呸!

如此丧天良,活该不中用!短短的时间内,‘宣泰帝不中用’的事,就传遍九州,并让百姓,尤其是陈国和楚国的百姓深信不疑。

又过两个月,重奕和宋佩瑜才再次出现在百姓们口中。

有了新鲜事,还是既与大人物相关,又与他们相关的新鲜事,百姓们早就将曾短暂流传过的顺口溜忘在脑后。

百姓们会再次开始谈论赵太子和被赐婚给赵太子的宋少师。

是因为正好在咸阳,有幸见识赵太子和宋少师纳采过程的商人们陆续离开咸阳,分别前往各地,忍不住将这番见识当成炫耀的资本。

首礼纳采,是媒人提亲的过程。

按照规矩,永和帝、赵太子和元君都不能亲自露面。

由肃王、梁王、青王、安王、平王、尚书令……等九人,亲自架着关押猛虎、双狼、梅花鹿……等吉物的车笼前往宋府。

这些吉物便是“采择之礼”。

只不过寻常人家,便是世家也只会准备一对吉物,赵太子却准备了整整九对吉物。

负责‘捧吉’的九位媒人,也各个来历不凡。

除了赵太子,绝不会有第二个人,再有这等面子。

媒人入宋府后都发生了什么,府外的人不得而知。

好在纳采有相应的吉时,没过多久,媒人们就笑容满面的从宋府大门出来,为首的肃王亲自捧着装着两只小狸花猫的笼子,笑的见牙不见眼,一口一个响亮的‘亲家’。

连没能挤到前面去,只能在街尾听个热闹的人都能听见肃王的大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