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第2/3页)

然而真等到婚礼前夜,她压根没心思去管其余的琐事。

她要生了。

产房是早早的就备好了,张羡龄一发动,就被梅香与秋菊搀扶着,缓缓挪到产房之中。随着预产期的临近,谈允贤等女医更是日夜待命,一听见消息,立刻提着药箱拿上各种器械感到了坤宁宫。

这几年了,在张羡龄的提点下,谈允贤等医者折腾出了不少新玩意,譬如反复蒸馏过后等到的消毒酒精,用来包扎固定的三角巾等等。其中有一样东西,更是同白大衫一样成了医者的标配,那就是纱布口罩。

纱布口罩的做法并不复杂,用棉纺成的纱一层一层叠在一起,熨平之后用针线缝制起来便可。东西虽然简单,但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在织女机与鹊桥机制成、棉布产量极速提升的时候,张羡龄便命宫中医者皆要戴纱布口罩。

女医、稳婆、宫女,还有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太医们每一个都洗净了双手,戴着纱布口罩,身穿白大衫,有条不紊的在产房内外忙活。

朱祐樘披着一袭狐裘,坐在外间静候,手心里全是冷汗。

夜色深沉,坤宁宫却被各色宫灯蜡烛照得透亮,恍若白昼。

他沉默地坐了一会儿,李广上前轻声提醒道:“万岁爷,是否要给老娘娘们报个信?”

确实要报个信,朱祐樘心想,他如今一颗心全系在笑笑身上,万一有什么差错,他……他一定没法子冷静处理事情,一定得有个能主事的人。

考虑到周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又时深夜,朱祐樘便没叫人去清宁宫报信,只让内侍速速去仁寿宫与嗜凤宫。

少倾,王太后与邵贵太妃一前一后赶到坤宁宫,殿门一开,西风将满殿的烛火吹得一晃。

朱祐樘迟了一瞬才回过神,起身向王太后与邵贵太妃问好。

王太后扫了万岁爷一眼,见他只披着狐裘,不由得皱起眉头:“李广,去服侍万岁爷换上件厚衣裳。”

“朕不冷。”朱祐樘抬眸,“请母后放心,朕还有些出汗呢。”

他跟长在了产房门前似的,一动也不肯动。

王太后不好勉强,只好让左右内侍拿来手炉、脚炉,放在朱祐樘身边,好使他暖和暖和。

朱祐樘道了声谢,仍目不转睛的望着产房的方向。

月亮渐渐落下,没入紫禁城的宫墙,天边翻起了鱼肚白。

婴儿的啼哭声自产房响起,像一道响雷一样,惊得朱祐樘立刻站起来。

谈允贤的白大衫上沾了些血迹,暗红暗红的,朱祐樘见了,心里一紧。

不待谈允贤开口,他抢先开口,十分凝重的语气:“中宫如何?”

谈允贤原想摘了口罩再说,但万岁爷问得急,她当即回道:“托万岁爷的福,一切都好。”

朱祐樘这才松了一口气。

王太后也起身,问:“生了皇子?还是公主?”

谈允贤将棉布口罩摘下,笑道:“是一对龙凤胎。”

等到一双小儿女满月,朱祐樘便从礼部拟定的皇子公主名单之中,精挑细选出来了两个名字。姐姐叫朱秀荣,弟弟名曰朱厚炜。

名字稍微有点拗口,张羡龄便想着要给他们分别起个小名。

望着两个摇篮里的孩子,张羡龄有些心疼,这两个孩子都有些瘦小,姐姐六斤,弟弟更轻,只有五斤。

也许是因为才生产不久的缘故,望着两个孩子,张羡龄越想越自责。若是孕期她多吃一些东西就好了,不然两个孩子也不会如此瘦弱,思及此,她扑簌簌落下泪来。

朱祐樘吓了一跳,将她抱紧怀里,轻声安慰:“没事,虽说大姐儿和二哥儿没有寿儿那么壮实,但女医和太医看了,都说还好,只需好好调养着就好。”

张羡龄把脸贴在他的衣袍上,瓮声瓮气道:“一定会好的,对吗?”

“对。”

好一会儿,张羡龄才抬起头,满脸泪痕道:“我知道要给他们取什么小名了。”

对于儿女,张羡龄别无他求,只盼着他们能平安健康,正直善良。思来想去,她给朱秀荣起了个小名叫无灾,给朱厚炜起了个小名叫无难。

听了这小名,朱祐樘便领悟到其中含义,赞同道:“苏轼有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笑笑,你放心,无灾和无难一定会平平安安的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