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啧啧啧(第6/8页)
华夏美术教育更是将画画沦为高考的终南捷径。
就连邻国,棒子、樱花的国画文化成就都隐隐有超越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这几种画法可谓是雪中送炭。
座机电话铃声响起。
助理拿起接通,又很快挂断。
他回头看向徐老先生,表情有些尴尬:“又是下面的人,在抱怨质疑为什么要用那孩子的名字给那个失传的立体技法命名。”
其实就连助理内心都有些疑惑。一般命名权是创作者才能行使的权利。
这个刚满18岁的少年,不过动了动嘴皮子将其贡献出来了而已。
又不是他独创的。
凭什么?
“你不懂。”徐老先生摇了摇头,道:“我们不能让那孩子心寒。”
“那孩子的师父早已离世,并且连个名姓都未曾留下。他师父当时藏着这画法没教出去,而他现在却愿意大方贡献出来,你知道这其中的意义吗?”
助理:“不知道。”
徐老先生掷地有声道:“如果他不愿意交出技法,我们也根本无从学会!那届时,他完全可以凭着独家画法一举成名,再收徒,名誉天下……”
这也是很多所谓国画大师的做法。
徐老先生扪心自问,如果是他拥有这几招足以压箱底的技法,他也不敢如此随意地交出来。
所以他才如此钦佩戚临清。
人家小小年纪,已有如此广阔的胸襟气度,绝不一般。
看着助理惊得微张嘴巴的模样,徐老先生轻叹一口气:
“所以我说他值得这份荣誉。”
后来。
Z省书画协会的人收到通知。
那位提供临清画法的年轻人,又要继续贡献失传画法了。
这回的画法,还是画圣傅易的出名绝技!诸如白画、神调色晕等等。
不容置喙的是,这位年轻人弥补了国画史上的一个巨大空缺。
该消息一出,这些原先反对他命名权的人顿时不敢吭声了。
……
华夏美院,国画系大楼。
今天是严教授的中国绘画史课。
教室里静悄悄的,只能听见粉笔擦过黑板,和学生们沙沙记笔记的声音。
严嘉德放下粉笔,拍了拍手,转过身。
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充满了狂热,洪亮的嗓音在教室里回荡着:
“傅易的一生,主要从事山水画的创作,题材很丰富,兼工宗教壁画,在花鸟、桥梁、房舍上亦无一不精。当然这只是传说,他的画作存世太少,我们无从去证明。”
“但后来知名画家张缪远曾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下如此文字夸赞他,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
“包括同代国师梁洛端,更是屡次提及傅易的传奇之处。”
“尽管傅易是草根出生,生前甚至一度落魄到靠给青楼□□润笔为生,可正是这坎坷的经历,才缔造了他在中国画史上的熠熠辉煌……”
严嘉德拧开杯子喝了口水,清了清喉咙道:“今天的课到这里结束,你们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
某个女学生举手,弱弱道:“严教授,你有没有想过傅易很可怜。”
严嘉德皱眉,“你在说什么?”
女学生吸了吸鼻子,语气感伤:“傅易生前过得那么惨,死后才出名,他自己却根本不知道……”
严嘉德难得幽默了一句:“你就别操心了,人家九泉之下肯定有知。”
众人:“……”
呵呵,好啊嚏的冷笑话啊。
.
.
这次墨杯国画全国赛在首都B市举行。
人民日报专门为此次比赛作了一篇报道:
【扬我华夏国粹之精华,各省优秀青年争相竞舟!社会需要这样的比赛,更需要这样钻研传统文化的少年天才。让我们的美术事业欣欣向上,生机活跃!敬请期待,最终冠军花落谁家...】
前往参加这次比赛的全是各省青年精英。
国画这一行注重传承。放眼望去,参赛者几乎全是家学渊源的孩子。
有知名国画大师于景焕的小辈,也有美籍华人高良骥教授的孙儿。
还有些少年看起来很眼熟。他们或是之前就上过新闻,也有的已经拿过往届墨杯国赛奖。
严嘉德望着在外边等候入场的这些年轻人,道:“这次比赛竞争很激烈啊。”
“确实。”旁边的评委附和道:“可能是因为这届奖金高吧,第一名有二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