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媳妇 ……(第5/7页)

在皇帝预料之中,双季稻的话比单季稻是增产一倍才是。

然而刘统的折子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他的预想,双季稻一季的产量远不如单季稻,因为双季的关系才比单季稻要多一些。

因为只多一点,还要一年反复耕种,辛苦两回,很多农民就不愿意费这个功夫。

难怪双季稻始终无名,压根是没多少人种的关系。

醴陵是个刚外放的年轻官员,一去到看见这个,又听说陈世元献上香薯之事,于是立刻就上了折子。

谁知道刘统一过去了解后给皇帝写了折子解释清楚,皇帝才发现自己是空欢喜一场。

皇帝在船舱里生闷气,直到船队终于回到京城,又马车回到紫禁城,他都没能释然。

坐在御书房里,皇帝是越想越是生气,看着天色渐黑,他终于回过神来,也有些累了。

皇帝抬头却见李玉提着食盒进来,打开里面是一盘点心和一壶蜜水。

他不用尝都知道这点心肯定甜腻,蜜水必然多搁了几勺蜜糖,笑骂道:“你这是越发放肆了,跟贵妃学的吗?”

都知道皇帝心情不好,就让御膳房给他送来甜腻的东西?

李玉连忙跪下告罪,皇帝也不是真生气,示意他起来:“行了,摆架。”

门口提着灯笼的小太监有些茫然,皇帝没开口摆架去哪里啊?

李玉恨不能一脚把这小太监踢醒,小声骂道:“当然是去承乾宫,你傻了吗?”

这小太监实在太不机灵了,李玉挥手让另外一个太监接过灯笼在侧面带路,他则是退后两步跟在皇帝身边。

虽然皇帝没问,不过这个小太监估计是不可能继续在乾清宫伺候,实在太不会来事了!

皇帝也没在意这个小太监,一路去到承乾宫外头就听见里面的欢声笑语。

似乎他每次来,苏叶这里就没见愁眉苦脸的时候,嘴角也忍不住微微一翘。

门口的宫女是秋月,她急忙行礼后要通报,被皇帝挥挥手拦下了。

他大步进去,就见苏叶和四格格正说着话。

四格格咯咯笑道:“额娘,我想吃杏子。”

皇帝一听就好笑道:“想吃就让人送来,怎么突然想吃杏子了?”

苏叶回头看见他连忙带着四格格起身行礼,笑着解释道:“臣妾给和珍说典故,正好说到杏林世家是怎么来的。”

三国时候有个名医为穷苦人家治病是分文不收,只按照重病轻症来分,重病治好就在门外种五棵杏树,病得轻只种一棵。

几年下来,他的门口居然有十万棵杏树林,所以也道医术高明的医者是杏林之家。

没想到四格格听见这个典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吃杏子。

皇帝笑了笑,听着和珍的童言童语,心情也快活了一些。

苏叶见皇帝有事要说,四格格也就行礼回去休息了。

皇上挥手让宫人退下,这才跟苏叶提起双季稻的事,面色十分失望:“朕还以为这双季稻能多产粮食,却是事与愿违。”

苏叶听着有点吃惊,她也以为双季稻就是单季稻的双倍产量,原来并不是?

不过如今的农民种地都是看天吃饭,没有统一的培训,都是自己摸索着胡来的,自然产量就上不去。

一是肥料,二是虫害,三是合理种植。

有经验的老农兴许会知道这些,但是并非家家户户都有老者在。

在古代人均寿命太短的时候,家有一老确是一宝,然而这样的宝贝实在太少了,一般只顾着自家就不错了,不会主动告诉别人,经验就很难传承下去。

苏叶就提议道:“有经验的老农种地是一把好手,醴陵这个地方必然也有。若是能请动老农们手把手教导其他农民种地,产量想必有所提升?”

这些老农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估计也不会特别好,官府愿意出钱请他们去,该是能成?

皇帝微微颔首道:“你说得有几分道理,醴陵的土地适合种双季稻,只是产量飘忽不定。”

看天吃饭这个真的很难说,毕竟如今又没有先进科技来逆天,干旱的时候能够人工降雨,暴雨的时候能够用炮打散乌云,有极端天气的话气象局还能提前告知做预防。

然而有经验跟没经验还是不一样的,起码能让农民少走弯路,不必费太长时间来摸索。

苏叶又提议:“要是当地官府愿意奖励田地出产多的人,农民也会积极用心种了。就怕有人冒认,或者伪造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