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第2/7页)

《新城公约》颁布后,老百姓不可能一开始就能依约行事。

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

唐雯和尤慧路上看了一个热闹,不久后就抵达新房子。

两人开了锁,走进去。

窗户是玻璃做的,金灿灿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子里,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暖意。

屋子里还没有摆设家具,空荡荡的。

新房有一个客厅、一个厨房、两个卧室、一个卫生间。

卫生间是她们购房契约上写的新名词,也就是沐浴和存放恭桶的地方。

比起朱门绮户的亭台楼阁,这儿实在过于狭小了。

可这是她们自己赚钱买的房子,再小都喜欢!

而且就连达官显宦都没有这么明亮透净的窗户呢!

“雯姐姐,要不咱们先去木具厂买些用具吧?”尤慧一脸兴奋道,“还可以去布庄买些窗帘。”

自新城用上玻璃窗后,那些布庄就嗅到了商机。

玻璃透亮,自然需要帘子遮挡。

于是乎,他们便推出各种各样花色的窗帘,既实用又美观,深受老百姓喜爱。

新城充满了商机,许多店铺都已经开业了。

唐雯和尤慧先去木具厂买家具。

正好碰上了章风。

章风因表现优异,现在已经被提拔为一个小管事,见到两人,便热情帮助她们挑选。

尤慧摇着唐雯手臂,纠结道:“雯姐姐,我觉得这些看起来都很实用啊,我想都买了,可是咱们雇的牛车好像放不下。”

“尤娘子不必担心,”章风笑着解释,“要是花费在两千文以上,咱们木具厂提供送货服务。”

“真的?”尤慧高兴问,“那你快帮我算算,这些加起来多少钱!”

唐雯就笑着任她挑选。

最终花费超过两千文,尤慧欢欢喜喜付了账,留下地址,又扯着唐雯去买窗帘。

和她们做类似事情的人还有很多,每一个入住新城的居民,都切身体会到新城的奇妙之处,他们怀揣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在这儿落地生根。

新城渐渐走上正轨。

楼喻便将重心放到另一件事情上。

孙信等人传回消息,天圣教离开桐州后,将主力潜藏在启州。

启州去年遭遇洪水,百姓十不存一,正好适合天圣教暗藏行迹。

教众大多本来就是流民,而今扮成流民来到启州,并暗中招揽其他流民匪徒入伍,行事隐秘,并未引起朝廷注意。

教派的力量是强大的。

很多人被教义蛊惑,成为天圣教的忠实拥趸。

孙信等人在军营中经常上思想教育课,脑子清醒,意志坚定,并没有被逻辑不通、错漏百出的教义洗脑。

这种教义也只能骗骗绝望而单纯的老百姓。

天圣教势头越来越足,楼喻自然不可能毫无作为。

他召来霍煊。

霍煊在机械制造和改良上,的确颇有天赋,得楼喻嘱咐后,一直在尝试改进现有的远程攻击武器。

大盛现有的弓弩有连弩和弩车。

连弩因操作不够便捷,遂多用于步兵。

据楼喻所知,明朝有种连弩,结构简单精巧,射速极快,以轻便见长,妇人孩童皆可执,可以用于骑兵。

弩车又叫床弩。

大盛的床弩射程最多六百步,如果楼喻没记错的话,宋朝研制出一种三弓床弩,需百余人绞轴张弦,射程可达千步远。

这种床弩的箭矢堪如现代标枪,经发射后可以成排成行地钉入城墙,攻城的士卒还可以通过攀援箭矢爬上城墙,故又称“踏橛箭”。

三弓床弩乃攻城一大利器。

楼喻提出设想和弓弩改良方向,听得霍煊一愣一愣的。

他本身在武器上就涉猎颇深,也在不断改进武器性能,但进步极其微小。

乍闻楼喻所言,便如醍醐灌顶。

他不是想不到,而是不敢想。

准确来说,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方向,所以导致进展艰难。

现在楼喻给他提供方向,他恨不得立刻回去研究。

自他展示这方面的天赋后,楼喻特地让他在机械厂任职,专门研究各种器械。

他手下还管着不少技术精湛的匠人,都签了保密契约的那种。

他们只给楼喻干活,就算辞职不干,五年内也不准再从事相关工作。

霍煊带着楼喻的思路回到机械厂,开始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