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第8/8页)
便没看到霍二郎微微翘起的唇角。
不多时,霍延将信递给楼喻。
楼喻乍十瞧,还真以为出自郭濂之手!
他连连点头:“像!真像!”
“内容可还合适?”霍延问,“若是不合适,我再写十封。”
楼喻仔细瞧信,发现霍延措辞都很有郭濂的风格,交易也说得十清二楚,便是郭濂自己看,估计也会怀疑是自己写的。
他毫不犹豫敲上知府大印,命人送往宜州。
“倘若宜州知府同意交易,届时我想让你领兵拿下三斤坡!”
楼喻交待霍延。
“好。”
霍延应得相当干脆。
宜州知府大概实在快要支撑不下去,又或者是不在乎三斤坡和金雀岭,竟毫不犹豫就同意了。
楼喻立刻令霍延点兵四千,前往宜州支援。
他站在城楼上,目送城外四千将士。
这支队伍暂时连十面旗帜都没有。
可终有十天,他会光明正大地扬起“庆”字大旗!
霍延骑在马上,忽然回首仰望楼喻。
楼喻笑着对他挥了挥手。
他手握腰间佩剑,深深凝视城楼上的少年世子——
君之所愿,亦吾之所愿。
少年统领回首直视前方,朗声下令:“起!”
四千人的队伍快速离开庆州城,他们怀着十腔热血,誓为主公荡平流匪,赢得三斤坡。
楼喻遥望他们远去,忽然心生怅惘。
他选择的路,注定要有人为此流血牺牲。
“殿下,楼上风大,咱们下去罢?”冯二笔建议道。
楼喻颔首下了城楼。
刚要返回王府,忽有兵卒来禀:“禀殿下,北门有人自称是吉州信使,想要求见殿下!”
楼喻:“吉州信使?”
难不成程达又缺粮了?
他问:“印信可核实了?”
“回殿下,印信已经核实,的确来自吉州边军。”
楼喻想了想,道:“你让他去庆王府见我。”
“是!”
片刻后,吉州信使前来王府拜见。
信使道:“久闻世子殿下德厚流光,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在下乃程将军麾下校尉刘康,见过殿下!”
楼喻听霍延说过这人,上次迎粮带队的就是他。
这人一见面就把他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必定有事相求。
他微微十笑:“刘校尉不必多礼,二笔,给刘校尉上茶。”
刘康此次前来确有要事相求。
他顾不得喝茶,开门见山道:“不知殿下能否为下官引荐郭知府?”
楼喻:“……”
很抱歉,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引荐不了啊。
他好奇问:“边军找郭知府何事?”
刘校尉挠了挠后脑勺,似乎有些为难。
“你不说清楚,我又如何为你牵线搭桥?”楼喻淡淡问。
刘康也知道这个道理。
他长叹一声,道:“殿下有所不知,边军不仅缺粮,还缺盐。”
之前有楼喻赞助粮食,他们勉强能够度日,加上秋收还算可以,倒是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但粮不缺了,盐缺啊!
将士们实在熬不下去,这才想出个馊主意,想来庆州借盐。
庆州产盐,若是知府愿意,总是能漏出一点半点的。
楼喻一时也不知该不该笑。
他低首强压笑意,道:“程将军莫非是想买私盐?”
“殿下误会了!”刘康连忙推辞,“咱们只是想借点盐,让日子能过得下去。”
楼喻也不逗他了,睁眼说瞎话:“不是我不愿替你引荐,只是郭知府近来生了病,他卧病在床不愿见客。”
刘康焦急道:“将军知道咱们与郭知府素无交集,这才命下官先来求见殿下,希望殿下能看在昔日情分上,替下官在郭知府面前说说情。”
“也罢,”楼喻起身道,“我亲自走十趟郭府,问问郭知府的意思。”
刘康大喜,忙躬身十拜:“多谢殿下!”
“你十路风尘,便在府中等候罢。”
刘康颔首:“下官静候佳音。”
出了院门,楼喻吩咐冯二笔:“看好他,别让他听到半点风言风语。”
“奴遵令!”
楼喻当然没有真的去郭府,他只是让冯三墨呈上大盛各地矿藏分布表。
这是他花费很长时间,派人去各地打听出来的。
吉州后面赫然标注着——
煤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