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西夏遗民的窑洞村寨(第3/5页)
“有北方绿色长城,千里林海,北方便是粮仓,百姓与山水自然、飞禽走兽和谐共处,就能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早在西周,便有专司保护山林之官,何况今日?绿治宗旨,便是山林水泽与耕地和村庄相得益彰。”
“北方开荒千百年,耕地面积其实足够了。然能养活的人却不多,就是因为没有环保,导致亩产低,三年两旱,灾年多而丰年少,如此怎么能有南方富庶?北地耕地再多,可没了环保绿治,那也富不起来,更别说还有青山绿水了。”
“传旨,因北方耕地有余而绿化不足,即日起,除了东北四州之外,一律禁止开荒。敢有开荒者,按律治罪!”
“等到打下西域,就从西域带回苹果籽,在北方大量种植。不但能产果,还能绿化。还有中原本就有的梨树枣树核桃樱树等,也要有计划的大量种植。”
李洛这道圣旨,当然不是武断,而是非常符合实际的善政。
因为北方的耕地,数量真的很大。单论亩数,远胜平原稀少的南方。
可是为何北方能养活的人口,又不如南方?甚至明清时代还需要南方接济粮食呢?
除了南方粮食可产两季,北方只产一季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开发太早,生态破坏严重,导致三年两旱。
草木稀少的结果,就是水土流失,同时造成降雨稀少。
三年两旱可不是夸张之词,而是事实。
这使得每户百姓需要更多的耕地,才能养活自己。好不容易丰收一年,还必须要储备灾年的粮食。日子能不苦么?
李洛和崔秀宁比谁都清楚,大自然的惩罚,绝对不会缺席,只会变本加厉。
这就是天道。
他下诏禁止北方继续开垦耕地,虽说耕地数量不会增加了,可随着生态的恢复,降雨量会增加,水利设施会得到更好的利用,土地的盐碱化和沙化也会得到改善。其结果必然是亩产提高,干旱年份也大幅减少。渔业和果业资源也丰富起来。
北方林海一旦恢复,数量不增的耕地就能养活更多的人,还能养的更好。
后世由于破坏太大,几乎到了不可逆的地步,国家花费了很大力气,见效也不明显。就算再重视,也难恢复了,如同癌症晚期。
可是在这个时期,只要李洛认真对待,并不需要花费多少力气,反而是统治者的意识更重要。如同癌症早期。
“传司矿使!”李洛又想起一个人。
“矿务司李栎,拜见陛下。”矿务司主官很快也跪在驾前。
李洛问:“李栎,银城郡(榆林)、晋阳郡、云中郡(大同)等地的煤矿,勘探的如何了?”
李栎是崔秀宁的学生,他回禀道:“启禀陛下,几年前雍州刚刚恢复,娘娘就令微臣派员去铜川县和银城郡神木县勘探煤矿,说老君梦示陛下,这些地方有大煤矿。眼下,铜川先煤矿已经开采三年,修建长安的砖瓦,就是用铜川之煤烧的。如今,铜川之煤制作的煤球,已经能供应整个关中。”
“不过,北地神木县很大,我们找了很久,才找到矿源,今年才刚刚开采,的确是好大的煤矿,储煤难以估算啊。只是这矿工尚缺,臣正准备奏请增加两万矿奴,产煤之后,直接从黄河运往中原出售。”
“至于云中和晋阳的煤矿,从去年才开始找,目前还没找到。请陛下责罚。”
李洛道:“云中(大同)的煤矿,才是最多的,这是老君启示。你们增加人手,尽快找到大矿。”
“煤,是替代木柴的。让百姓多用煤,少砍树烧柴,也是为了绿治。朕可以告诉你,北方的煤矿应有尽有,简直用之不竭,就看你们能不能找到了。为了让百姓少砍树,就要让他们烧廉价煤球。”
“我大唐有的是煤,没有大树值钱。别说几百年都用不完,就算将来用完了,海外也有的是。所以,朝廷的煤矿,以绿治惠民为第一要务。其次,才是盈利。”
“刘三治,朕的意思,你明白么?”李洛又看向专卖司的专卖使刘三治。
刘三治赶紧说道:“回陛下话,陛下圣训,臣铭记在心。朝廷煤业是为了百姓少砍树木,多烧廉价煤,盈利要退而求其次。”
李洛颔首,“就是这个道理。从今以后,煤的纯利润不能超过一成,不能擅自涨价,否则朕就要拿你是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