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第2/5页)
林玉婵嘴角绽出微笑,再次摇头,否认了赫德的猜测。
“您该去招呼其他客人了。现在我要去认识点新朋友。”
赶紧溜号,把一脸难以置信的赫德晾在身后。
两位记者当然是同一个人——不过是个“她”(her)。
康普顿小姐做客商会,亲眼目睹了“洋人授意、掮客煽动、暴民堵门”的闹剧,手中的钢笔蠢蠢欲动,不回去写点什么,对不起她一身的文学细胞。
当然,以她的身份立场,肯定不会对义兴商会大肆褒扬,充其量做到中立,置身事外地呼吁大家一起公平竞争,不要搞小动作。
当然也不能再以E.C.班内特的笔名自我打脸。康普顿小姐权衡之下,决定开个新马甲,弥补一下自己过去的错误。
反正历史上那些大文豪,不也都是笔名一大堆,正常操作啦。
这篇报道也很快见报。K.伍德虽然是新人,但笔下关于中国人商会的细节实在是翔实而具体,好像他真正受邀去参观过一样——要知道,一般外国人绝对没有这种机会——报馆自然如获至宝,也就有意忽略了K.伍德的略微亲华立场。
不出意料,两篇报道引起血雨腥风,《北华捷报》的本年订阅量飙升一成。
虽然“义兴商会”在外国人眼里的形象依然算不上正面,但林玉婵思忖,被公开报道以后,应该不会再有洋商妄图用上不得台面的手段打击它了。
公平竞争就公平竞争。谁怕谁。
林玉婵回到女眷席位上。侍应生已经端来了热腾腾的中餐。
女眷们大多是广方言馆教员们的家眷,华人洋人都有。赫德请来的华人教员,多有港澳海外背景,因此他们的妻女也都比较新派开放,和同席的西洋太太们笑语闲聊。
只有几个清政府派来充作教习的举人、贡生的夫人,拘束地坐在一角,不知所措。
林玉婵想起被晾在外国人堆里的郜德文,对这些做派传统的夫人们心生同情,于是轻声招呼,聊了几句闲话。
忽然,叮叮玻璃杯响。欢饮的人群安静下来。
书院监督捋着胡子,笑盈盈地说:“那个,现在,赫大人讲个话。”
虽然上海广方言馆名义上由中国人负责,但众所周知,办学经费来自海关银子。因此在这小小宴厅上,反而是赫德说话最有分量。
赫德清了清嗓子,用流利的汉语说了几句话。
无非是感谢大家这一年的辛苦努力,让上海广方言馆成功入了朝廷的眼。将来这个学校定然越办越红火,大家为大清国做的贡献,迟早上达天听,有付出就有回报,我鹭宾以能和诸位共事为荣,云云。
都是套话,然而是精心设计的套话,听了让人熨帖。
最后祝皇上和太后圣体安康,大清国繁荣昌盛。
在场众人,无论是监督、监院,还是小小教员,还是请来的洋商客人,都面露心悦诚服之色,微笑点头。
“不过,”赫德话锋一转,微笑道,“今年学校扩建,增设课程,经费怕是捉襟见肘。不怕诸位笑话,海关毕竟是大清衙门,关税银子要优先输送朝廷,充作国事及赔款之费用。总理衙门已对本官提出意见,办学这等细枝末节之事,不能动用太多海关资本。尽管我据理力争,但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忠诚而专业的衙门里,大清朝廷才是第一位优先的客户……”
林玉婵惊讶得微微睁大眼。
赫德什么意思,在为学校筹款?
海关银子不够用?
随即想通。不用说,随着赫德将海关经营有道,清政府愈发把他当摇钱树。对每一笔关税银子,大概都拟定了用途。
军需、河工、赔款、俸禄、修园子……
没有给“办学”这种小事留出太多钱。
赫德讲的这番话,其实逻辑显得有些生硬。不知情者只道他是洋人,汉语水平有限,讲不出太优美的文辞。但林玉婵深知赫德性格,用英文代入了一下他的语气,立刻听出来,他这话里阴阳怪气,隐含着对清政府的抱怨,嫌他们要钱太多。
虽然大多数人都没听出来,还在鼓掌盛赞赫大人忠诚。
但赫德也没办法。就连李鸿章、曾国藩这种深受器重的封疆大吏,也不敢公开和那些满洲高官叫板;他这个天然不受信任的“非我族类”,又怎敢太激进地批评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