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第4/5页)

心中席卷而来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勒住了舌尖上的最后几个字。

苏敏官似笑非笑,眼里带着清醒的警告意味。

“阿妹,让我留下?”

林玉婵微微摇头。

他轻笑,放开她,手臂上挂着外套,推开门。

“明日下午到镇江。我需要探一下军情,确认航路许可。你若不见我,找船副江高升。让他护你上岸。”

*

镇江港开埠不久,英租界还在建设当中。焦山上一个简单洋楼,就算海关;江岸辟了一个简单码头,客货两用,倒是十分繁忙。

林玉婵刚一下船就惊讶地发现,码头边的江水里,密密麻麻泊着至少几十艘中式货船,全都满载货物,看那打包的方式,不外乎棉花和茶叶。

租界不许中国人进入。货船上的商贾扯开嗓子,朝岸上的洋商买办兜售自己一年的辛苦收成。

秩序比上海港混乱得多。几个小买办放开嗓门,朝最近的货船报出今日收购价。然后客商们口口相传,愿意卖的,船只排队挤水道,把自己的货物搬到码头边的大秤上。

林玉婵仔细听了半天,才听出今日的棉花收购价,折算汇率,相当于每担三两银子。

看来长江沿岸的棉花价格都涨了。虽然不及上海的五两,但比起十天之前的低迷惨淡,已经算是很理想。

果然,客商们卖货卖得也很积极。

尤其是岸上的买办还在声嘶力竭地忽悠:“全江南都没有这么高价格啦!上海也就三两半!不够你们来回的船钱!今日我们宝顺洋行定额少,只收两千担,欲卖从速啦!”

现代社会里,紧俏商品一般都是“欲购从速”;而在晚清的外贸港口,大宗商品一般都是“欲卖从速”,完完全全的买方市场。

就连中国占绝对优势的茶叶丝绸,也不例外。

林玉婵听了几分钟就听出问题。镇江也有宝顺洋行,他们能不知道自家公司在上海的收购价?

什么“上海也就三两半”,明显瞎说嘛。

不过三人成虎,几个洋行的买办都振振有词“三两半”,如果她冷不丁上去唱反调,客商信谁,不用问。

反过来……上海宝顺分号里的某些“良心买办”,他会不知道其他港口的价格?

她还待思考,几个码头工上来赶人,把下船的华人旅客分流到一个细通道,像挤牙膏似的挤了半天,最后挤到了镇江城西门口。

根本不让进租界。

而洋行领事馆等办事处,都在租界里面。

租界和华界隔着高高的铁栅栏。闸门口守着红布包头的印度巡捕,正咬着烟卷大声谈笑。

林玉婵茫然了一会儿,回头叫道:“江大哥?”

江高升奉命给林姑娘当一天临时保镖。他昨天晚上已经被众船工兄弟教育一通,情商好歹从负值提升到了零。又不敢丢饭碗,知道这任务不能怠慢。

然而护送姑娘的活计毕竟头一次做,他觉得,大概也就是当她一天小厮吧?

点头哈腰凑过去,一脸正气地问:“姑娘有何吩咐?”

问完自己都觉得别扭。好歹是天地会骨干哎。

林玉婵赶紧说:“别别,别这样。你看今天我穿男衫,咱俩就假装是兄弟。当别人面你管我叫小弟,好不好?”

江高升:“哦。”

心里想,她真是苏老板的相好?

林玉婵:“我一个女孩家,看着好欺负。万一遇上摆不平的事,还请大哥帮忙救我,好不好?”

江高升:“哦。”

心里想,那为啥没听说敏官下聘呢?

林玉婵:“我要想办法混入租界,看看这里的洋行分号是怎么收棉花的。你有建议吗?”

江高升:“哦。”

大伙都在传言,苏老板昨晚好像睡的是船工通铺……

林玉婵见这大哥有点不在状态,心里也暗自好笑。

不过,照苏敏官的说法,天地会里按年龄排辈,她妥妥倒数第一,管谁都得尊称一声大哥。

她于是说:“江大哥,要先吃点东西吗?”

江高升:“哦……”

华人下客出口拥挤,空地上转悠着一群挑担小贩、牙人中介、车夫船夫、介绍旅馆餐馆的闲汉……

“吃东西”三个字一出来,林玉婵身边瞬间围了五六个人。

“姑娘买我家包子!”

“姑娘要歇脚吗?去我家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