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第2/5页)
林玉婵叹口气。
她既没有打碎旧社会的实力,还是乖乖掏钱吧。
钱款请德肋撒嬷嬷转交。自己没出面,避免让胡二爷惦记上。
不过……三个女孩六十银元。这次真的有点超预算了。
而且德肋撒嬷嬷还在旁边喋喋不休:“一个两个就罢了,林小姐你一下塞给我三个,我这里的床铺也安排不过来呀……主教大人会来查账的……”
林玉婵听得烦躁,蓦地转头,说:“主教何时来巡查?烦你引见。”
--------------------------------
郎怀仁主教生于法国,少年慕道,立志传经。初为传教士,来华二十载,走遍小半个华夏河山,洗出好几册相片,坐过牢,遇过匪,跟李鸿章当面吵过架,可谓功勋卓著。
最近刚刚收到梵蒂冈圣令,调任江南代牧区主教。他摩拳擦掌,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从收养弃婴开始。
于是,上海地方接连开张了好几个育婴所、孤儿院,几个月里收了几百人,相当于中国其他各教区收养的孤儿总数之和。消息传到梵蒂冈,人人夸他能干。
美中不足的是,钱有点不够用。
土山湾孤儿院院长办公室内,屋顶已经有点漏风。郎怀仁主教裹紧身上长袍,想给自己泡杯茶,却发现茶杯裂了缝。他赶紧将茶杯放回柜子,用力有点过猛,咔嚓,茶杯碎了。
厨娘赶紧跑来低头收拾。
“Voila,亲爱的孩子。你看,慈善也不是无限度的。”
郎怀仁捻着胡须叹口气,看着对面那个正当韶华的中国小姑娘——她打扮朴素,一身平民衣裳,并不像中国贵妇那样穿金戴银衣绸缎。可她的名字却分明地镌刻在土山湾孤儿院的捐赠名单里,而且数额名列前茅。
许多中国小康家庭,虽然皈依天主,思维深处却还是因果报应这一套。教会号召捐款捐物,他们就大手大脚捐,盼着那捐出去的银子,百年后能买到天堂的入场券。
郎怀仁觉得这个想法十分错误,劝说过多次,成效不大。他也就默许了。
毕竟,捐过来的是真金白银,也是教会急需的。
可这林姑娘完全不一样。郎怀仁问过德肋撒嬷嬷,她纯是为了帮助这里的小孩,才每月雷打不动,慷慨捐款的。
那为什么不去资助大清官办的慈幼局呢?她的答案也很简单:“我的钱,放到那里会被贪污得一个子儿不剩。”
思及此处,郎怀仁还是对她露出一个友好的微笑。
“多谢你的信任。如果你能说服更多的富裕人家来给教区捐款……”
“主教大人,您时间有限,我不多耽搁。”林玉婵凝视着郎怀仁的大胡子面孔,若有所思了一会儿,才说,“我就是来和您讨论孤儿院的财政状况的。”
郎怀仁有点莫名其妙,心想你也不是教徒呀。
但看在她心善捐款的份上,还是很耐心地点头:“愿闻其详。”
林玉婵笑道:“这屋子漏风,跟外面一样冷。您今日是来视察孤儿院的,不如去外面走走,边走边说。”
-----------------------------------
孤儿院的小楼被修葺得干净整洁,如今人手不足,便是孩子们轮流值日。大小儿童见了严肃的主教大人,羞怯地躬身行礼,然后扛着拖把跑走。
林玉婵指着这些孩子,道:“我听德肋撒嬷嬷说,孤儿院经费短缺,现在考虑将小孩分流到教友家里抚养。读书年限也压缩,八岁以后就开始干活工作。”
郎怀仁谨慎地道:“这是目前的应急状况。如果有捐款……”
“如今我已救助四个孤儿,都寄养在此处。我不希望她们只认个自己名字,就到某个教友家里做养女,几年以后被安排嫁出去,从此碌碌一生。虽然这相比于她们原本的人生,已经是十分有福,但毕竟不算圆满。”林玉婵直载了当说,“我希望她们——还有孤儿院里的其他男孩女孩——能够读书到至少十五岁,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
郎怀仁苦笑着摇头。这姑娘真是天真得可以。这些想法他能没有过?去梵蒂冈找教皇的时候,他也是如此描述孤儿院的一番灿烂前景,说得天花乱坠。可批下来的拨款呢?还不够给那些嗷嗷待哺的弃婴买牛奶的。
他堂堂一个主教,过得跟中国的游方僧似的,就差托个圣杯去化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