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六零村医(09)(第4/7页)

没事就张望下对面的公交站牌,看看停靠的车下来的人有没有她要等的人。

大概九点过一刻,张望过去,看到了她要等的人,站在台阶上的文琴,挥舞着手中的浅蓝色格子手绢,“杨清,这边。”

出门必背大背篓的杨清也挥舞着白嫩的手,“文琴。”

小跑过来的杨清一把抓住文琴的手,嘻嘻的说道,“文琴,等久了吧?”

“没有多久,走吧,咱两先去二楼买手表。”文琴也攒了一些钱,借杨清的手表票买手表。

今天姐两都要买手表。

杨清不只是两张手表票,送文琴一张也没啥,前段时间,文妈妈帮她在文家隔壁的隔壁买了一套单门独院的小院子。

保养的蛮好,在五几年还翻修过,虽然不是整套推翻一起翻盖过。但有一半是推翻过盖过,屋子保养的好。房主现在发达了,一家去了上海工作。

不知道还会不会回来,这里也不是他们的故乡,充其量只算第二故乡,他们的老家在隔壁市。

这里的房子肯定是要处理的。

杨清买了下来,独门独户,还有院子,多好。屋子里很多也是新式的,与以前的不一样,住起来也方便,冬天也暖和。

文妈妈没少为她争取优惠的价格,她投桃报李,送文琴一张手表票,正好。

“嗯,对了,文琴,你要买什么手表?”杨清就只是打算买个上海牌手表,再贵的就不考虑了。

能用就行,奢侈品等以后也能买。

“上海牌,我爸妈说不能买贵的,都是用,贵的也是看时间,便宜的也是看时间,戴在手上一个样?”

“对,我也买上海牌,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杨清笑着说道。

一位路过杨清身边的四五十左右的妇女,回头望了眼说话的杨清,说道,“说的真好,小姑娘不错。”

四五十岁的妇女说话一口京片子,一听就知道是首都人。不知道是路过出差的还是从什么地方调来这边工作的。

当然,这些都不关杨清的事。一些杂念只是在脑海中闪现一下,也没有想过要多思。已经会装的杨清笑眯眯的说道,“谢谢阿姨夸奖。”

比自己年长,喊声同志也可,喊声阿姨也可。

现在的杨清,笑死来眼睛如月牙弯弯,感染着周围的人,亲和力不错。甜甜软软的笑容,瞬间感染了周围路过张望的所有人。

大家都报以善意的微笑,都笑了笑。

这一刻,是美好的。

杨清喜欢这样的氛围,也喜欢这个时代,哪怕有诸多的**,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无限奋斗的年代。

穷也无法浇灭人们奋斗的决心,不畏艰辛不畏困难,努力奋斗。

这个时代的人们,即便遭遇了什么**,他们的心中依然心怀家国,依然想着为中华崛起而坚持而努力着。

在这样的年代,她心中也有一团火,能力有限,做不了别的,但能在能力范围内,可以做个自己认识的好人。

小姐妹俩上到二楼,直奔手表专柜,杨清今天还要买辆自行车。

在如今一个公社也没有两三辆自行车的年月。她要买自行车,绝对会成为卧牛生产队的头号热门话题。

她能在卧牛生产大队的热搜上挂上半年的热搜。

自家周围村落,十里八村,除了公社几个单位每个单位有一辆自行车,其余的都没有自行车。

公社供销社也没有自行车卖,不可能有这个配置。

市里的百货大楼自行车也不多,不是随时来买都有。

买手表买自行车很快,挑选好,付钱走人。下楼在一楼买了盐,买了点糖果,饼干,还买了几袋奶粉。

放入背篓 ,挎着文琴的胳膊亲亲热额的说,“走,咱两回家。”

文琴抬起手腕,看了一眼手中的腕表,笑着说,“走,试试你的自行车,咱俩回家。”

两家就隔了一户人家,还真是一起回家。在自行车后座安装绑好背篓。

杨清骑上自行车,文琴轻轻跃起,坐在后座上。

“杨清,你背篓中装的什么呀,我之前瞧着挺重的?”文琴又瞄了一眼背篓,上面有盖子也看不清楚里面有什么。

“一些蔬菜还有蘑菇,给你家的。难得进城一趟,就给你家带点。”

杨清自己悄悄在炕上铺了木板,还用木框做了长条框,在里面装满了土,种满了韭菜,还有小葱之类的。堂屋的炕上,大半炕的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