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4章 大制造(第4/7页)
第一秩序的舰队是120艘为一个团体,主力战舰的比例高达总舰艇的一半,剩下60艘,有40艘被驱逐舰占位,余下的20艘是其他舰船,包括7艘无人机母舰。
不过母舰很难达到SC宇宙时黄蜂无人机母舰的水平,投放量也就300,并且整体性能也差了不少。
好在相比于黄蜂无人机,新一代的军舰鸟无人机性能更优。大气层内能跑出15马赫的巡航速度,可以说相当了不起了。已经是现阶段工业等级造物的极致体现。
名将级驱逐舰,舰长337,全宽82,全高76,相当于将飞行甲板剁窄了的福特级航母,当然,舰身要更饱满些。
这些驱逐舰前端有一个三联装的电浆脉冲炮,就相当于伯克级驱逐舰前甲板的MK-45五英寸54倍径舰炮。
近防主要靠密集阵激光系统,如果G星人还是用超级战舰里的那种抛酒瓶般的投射炮,那么一枚都没机会落下来,哪怕是最大的那艘全弹齐发。
而作为驱逐舰,鱼雷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或者受导弹也行,这种鱼雷已经跟无人机没多少差别了,聪明,灵活,射程也极远,它们是驱逐舰完成其角色扮演的有力保障。
另外,名将级驱逐舰作为太空战舰,没有舰载机反潜系统,但有磁力浮游盾系统。
简单的说,在舰船中后部,设有相关的设备单元,能发射专门的浮游盾,这个盾作为能量载体,能够生成一面能量护盾。
这个护盾可以有效的抵抗能量和实弹兵器的打击,具体就要看对方兵器的攻击强度了。
而驱逐舰弄这么个护盾体系出来,与其说是保护自己,不如说是为主力舰船挡枪,比如补给舰,维修舰,无人机母舰,这都是贵重的,却又基本只能挨揍的单位,而主力炮舰的价值也远高于驱逐舰,毕竟中子光束炮代表大量纳米虫投入的黑科技,等离子炮也价值不菲,而驱逐舰上就没什么值钱货色了,浮游盾算一个,因为那个盾是运用纳米虫的,现阶段的工业等级造不出来。
所谓打仗就是打经济,亏本的仗几场打过来就得光屁股跳楼,因此舰队各舰的分工也是如此现实。驱逐舰兼职护卫舰功能,要有驱赶的能力,还得有关键时刻为主力舰卖命的觉悟。
其他也就没什么了。第一秩序的舰队结构算得上简约明了。并且无人机母舰可不是舰队的主力。
军舰鸟虽然续航能力也有所增加,但在太空中,它仍旧属于以护航为主的近战单位,而它在太空中虽然能飙到20马赫的巡航速度,但相较而言,在太空中这速度一点都不惊艳。
当然理论上它能通过不断的喷进加速更快一些,但这个周期就太长了,它也因之失去了灵活性,同时总航程也限定了它的最大加速可能。总之就是一味的飚速度,是以应用性丧失为代价的。这是它天生的局限性,没有办法解决。
就赵文睿目前总结,太空站的最小单位,应该是艇,一百多米长的那种,作为一个武器平台,除了比较占地方的动力系统,也能搭载点东西。再小就真不行了,跑不远,没速度爆发,武器威力也不行,没什么卵用。
而就像星球大战中的那种,无论是钛战机,还是X战机,都是吹牛比,就你那小身板上搭载的供能功率,射出的激光也能对以公里为长度单位的巨舰造成莫大的伤害?巨舰的装甲是一层纸?还是能量护盾是摆设?
只能说,那些产物,都是受时代束缚,二战后舰载机的地位高的飘起,人们也就将舰载机是舰队最重长拳,能左右敌方舰队的生死的认知作为常识,连太空时代都被加以延伸。
殊不知如果太空战机真那么牛,同级的技术用在星舰上又是个什么效果?何必有你?难道输出功率相当而微型化技术就那么廉价?
当赵文睿的第一舰队开始试航和定型的时候,联盟也在为他们的新玩具出炉而欣喜振奋。
空天战机,使用了等离子喷射引擎。
而等离子喷射引擎的出现,意味着传统运载火箭时代的结束。
等离子喷射引擎,跟可控核聚变是一个体系。可控核聚变的主要达成方式,分为激光束缚,电磁束缚。
赵文睿给的技术,自然是电磁束缚。因为核电技术转换的成熟,使得电磁可以来自核聚变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