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一村一特色(第2/4页)
杜宇鹏猛然反应过来,难以置信:“叔叔,你该不会让每个村子都种一种特色菜吧。叫,一村一品?”
陈文斌可不承认:“哪里是我让他们种的,都是自己来的。专家也是他们自己请回去看的。我最多就是捎带着帮忙收收货,往江海送菜的时候给他们带过去。”
呵呵,这话说的实在是太谦虚啦。到底怎么回事,初三的学生又不是傻子。分明就是他当上了大队书记,目标就是整个镇。
看看,都种了些什么啊,菱角、莲藕、荸荠、茨菇、芡实、茭白、水芹、荸荠、莼菜、蒲菜,养的有泥鳅、黄鳝、鲫鱼、黑鱼、鲶鱼、昂刺鱼、小龙虾、澳龙、螃蟹,田里面还有鸭子,简直就是水田乐园。
杜宇鹏赞叹:“陈敏佳,你爸真厉害,居然全镇的人都听他的。”
他有位堂哥在镇政府挂职,每次家庭聚会的时候都听到堂哥倒苦水,什么基层工作难做,农民根本不听指挥。你说向东,他非要往西。到时候吃了亏又找政府闹腾,都刁的很,越穷越拐。
杜宇鹏真好奇,陈敏佳的爸爸到底是怎么让这么多人都乖乖听话的。他也好取经回去堵住那位怨妇堂哥的嘴,天天跟个祥林嫂似的,真是烦死了。
陈敏佳哪知道她爸的门道啊。连姑爹和娘娘都搞不清楚她爸的脑袋瓜子。
郑明明倒提了句:“今年过年的时候,很多其他村里的人都主动找上陈家庄要给舅舅干活。”
农民或者说劳动人民乃至人类的思维模式其实都差不多,那就是趋利避害。其中大部分人又倾向于规避风险,宁可少挣点钱也要避免蚀本。舅舅能帮忙把田里的菜和鱼虾卖出去,大家自然就愿意将东西交给他处理了。
赚差价?这事大家都知道。没谁会觉得让人赚差价亏了。人家出车出人又出卖菜的门路,人家当然得赚钱。反正大家到手的钱比以前多就行。
这些话,她没和杜宇鹏说,但是杜宇鹏已经自然而然地理解她之前的话:“哦,大家看到陈家庄搞种养殖,所以也跟着一道弄了是吧。”
嗯,难怪陈叔叔要找农科院的专家来指点呢。凡事最怕一窝蜂,尤其是新鲜蔬菜。市场就这么大,你要是门路没打开,一窝蜂的菜全从地里冒出来了。那肯定会造成恶性竞争,彼此间胡乱压价,最后亏得哭都没地方哭去。
嗯,也得亏陈叔叔来这一手,才把整个镇子都搞得像模像样。
大家一路看西洋景,最后惊讶地得出结论,居然都没有什么金色的稻田。放眼望去,都是经济作物,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语文课代表都真情实感地担忧起来:“如果大家都种蔬菜水果,那地里不长粮食,我们吃什么啊。”
好像种粮食不挣钱成了公认的事实,连电视上说起农业致富讲的也是改种某种蔬菜或者把农田变成池塘搞养殖,绝对不会是种水稻种小麦发家。
嗯,那种有机出口大米不算,那就不是一般老百姓家庭吃的东西。
陈文斌笑嘻嘻的:“去地广人稀的地方种庄稼啊。五谷杂粮好保存,运到全国各地给大家吃都没问题。蔬菜不一样,蔬菜就是要吃新鲜的,就应该在人口密集的地方种蔬菜搞养殖。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啊。”
初中生们集体哑口无言,他们居然找不到话来反驳大队书记的逻辑。大家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可是感觉他讲的似乎又很有道理。
就是那个,地广人稀的地方土地通常不肥沃,能大面积种植庄稼吗?最好可以,这样就可以大规模机械种植机械收割,能省好多事,说不定还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为啥?因为条件恶劣的地方,连虫子都活不下去呗。
大家说笑间,车子已经开到了陈家庄。下车时,好几位同学都发出了惊呼。之前他们当中有人来过陈家庄,可是感觉完全不一样啊。
看看地上的路,已经变成了水泥道,不仅是进村的这条,还有沿着水渠往田里去的大路,他们敢保证,以前肯定没有。连水渠都没有。嘿,水渠灌了水,水渠上还长了菜,好绝啊。
陈文斌美滋滋的:“水渠是国家修的,今年刚修的。嚯,上头来人动作就是快,刷刷刷就修好了。”
当时看得正在修村里路的陈家庄人可羡慕了,真希望人家能顺带着给他们把一条通往农田,一条往山地去的路都修好。可惜,显然是白日做梦,只能他们大夏天的还得自己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