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要不要开网店(第3/4页)
接受现实的挂职副县长点头:“好,我去摸底。”
其实援疆干部自己的艰难之处不少。因为当地政府领导都是指望你带着项目和资金过来的,你要是提供不了东西,处境就很尴尬。
之前他接手网络平台卖农产品,组织大家在苹果园里采收薄荷又种玫瑰,但是克斯县太大了,足有三个上元区的面积,辖区范围内地理条件复杂,他必须得挖掘更多的项目才能满足当地发展需要。
现在这事似乎稍微又有了些底,张副县长放宽了点儿心,就有心情关心陈老板的生意了:“怎么,你打算给他家卖衣服?”
陈凤霞刚点头,还没来得及说话,茶餐厅里便又走进来人。穆总领着打扮干练的短发女郎往里走,口中说的是粤语,陈凤霞个字都听不懂。
穆总瞧见陈凤霞和张副县长的时候,还朝对方微微点头,然后找了个空桌坐下,跟她的客人边等待服务员端上饮品边聊天。
陈凤霞便放低了说话声音:“是的,我想给他家的衣服找个新平台。”
张副县长摇头:“算了吧,人家无意于此。她说他们公司的目标是做超流的制造商,他们公司每年生产三四百万打衬衫。他们与其去改做零售,不如挑选好合作客户,在客户的零售系统中翻番。这样,这么多客户累积起来,就能够实现公司的目标——五年内翻番了。她说企业最重要的是有做成衣的思想,但未必要做成衣品牌,当个超流的制造品牌就很好。”
陈凤霞先惊讶,可以啊,这年头的干部们个个都是十项全能。你都不知道啥时候人家就能点亮个技能点。
比方说,张副县长居然会粤语。
年轻的干部轻声道:“我老家的电视台老放亚视和TVB的剧,没配音只有字幕的那种,我小时候天天看电视,就学会了。”
这就是学霸的风采。
张副县长倒是被夸得有点儿不好意思,赶紧转移话题:“既然人家没那个意思,也不打算卖布给你,那你还不如跟我们克斯县的有机棉合作。就算我们种不了长绒棉,按照有机棉的标准种陆地棉也可以的。”
陈凤霞摇头:“那可未必,说不想做大成衣品牌我看也许是为了挽尊。不是不想,而是没做成功。他们从提升原料档次入手,就代表他们已经发现代加工厂的脆弱了,很容易受到冲击和低端竞争。”
张副县长却没说话,只竖着耳朵听那边桌上的访谈。对,那位短发女郎是记者,她过来采访穆总的。
等到那头服务员端了咖啡上桌,交谈暂时告段落,张副县长才收回耳朵,默默地吃自己杯中的酸奶。
陈凤霞却好奇,等到那边又边喝咖啡边聊天时才开口问张副县长:“她们说什么?”
“穆总说之所以自己种棉花是因为本地棉花收购政策只看数量不管质量。种植长绒棉的棉农为了提高产量,自己杂交。他们收购上来后,还得再请人工将杂棉给挑拣出来。和兵团合作是因为之前他们自己种植了几百亩,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不行;不得不和兵团道种棉花。”张副县长苦笑,“人家说都是因为低端上游供应链给逼的,她才不得不自己从香港跑过来当农民。”
陈凤霞挑挑眉毛,突然间摸下巴:“照这么看的话,你倒未必非要现在发展深加工了。高质量的棉纱线同样有市场,不然也不至于逼得人家自己过来种棉花满足生产需要。要是能够跟他家合作,说不定你们县的棉花就不愁没销路了。”
张副县长反问:“你不要有机棉面料了吗?我这边给你定制不好吗?”
陈凤霞摇头:“这不样,大品牌有大品牌的优势。你们种出来的棉花纺出来的纱线是供应给香港老板做国际大品牌的,棉农主动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很多。我自己买东西都爱大品牌,感觉质量有保证点呢。”
她的手机响了,是曾老师发过来的短信:“木森集团是全球化的纺织及服装制造商。他们家的思凯已经创立品牌八年,但在内地和香港都没能打出知名度。正是为此,太子女穆总才到新疆种棉花,从源头控制原料品质,加大对代加工业的倾斜。我同意签下思凯进驻妙妙,可以谈,它是完美的代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