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章 新学,打破桎梏(下)(第3/4页)

开禁思想,就是在冲击皇权。

新学到了头,帝制就终结了。

双喜的话内之意,朱允炆怎么可能不知道,他在决定开办新学之前,就已经充分考虑过这个问题。

后世鸦片之战后,国门沦陷,西方蛮夷入侵,他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有鸦片、杀戮,还有他们的思想和文化。

如果从更早期的广州十三行开始,西学思想的浪潮在我国这片土地上,繁衍存在了数百年,即使仅以鸦片战争时期来算,自西学思想开始被我国基层民众学习了解,到推翻帝制,足足用了八十年!

这还是在全国一体同心的基础上实现的。

搬倒帝制大山的首要条件,是帝制不在适合国情,更不在被民众所接受。

朱允炆放开了思想禁锢,但他们并没有了解到西方的国情,他们还不知道,这方天地中,有的国家,没有皇帝也一样发展的很好。

这群学子,在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依旧会认为,所有的新政、新法都是在皇帝的领导下施行的,就好比历朝历代的大治之世,文景啊、贞观啊之类。

他们不过是运用新的治国理念来治理国家、发展士农商业,将来或许会史书上留下一笔:建文之治。

当然,思想是没有禁锢的,早晚有一天,或许是他们,又或许是他们教授的弟子学生,会萌生出一种天下为公,还需要皇帝吗?这种惊世骇俗、大逆不道的造反派思想,但他们需要获得民众的支持、军队的支持!

朱允炆立新学、定新政,大明的国力只会越来越强,到时候,开疆拓土、百姓富足,明朝作为国家的代号,会被百姓尊崇爱戴,造反派思想想要得到百姓的支持,没有两三百年根本不现实。

除非大明像晚清那般,被异族打在地上跪地求饶,让所有的百姓都感受到了奇耻大辱!丧失掉对这个朝廷所有的向心力。

两三百年之后,可就十八世纪了。

如果朱允炆是穿越到隋唐做皇帝,他绝对不会搞什么新学,他可以搞一个税务稽查总局,收拢一支忠心不二的军队,在不破坏儒家在国家的政治地位前提下,天下人没有多少人会跟他朱允炆打得头破血流。

但这是建文二年。

公元1400年!

距离大航海时代的开辟还有不到八十年!

距离文艺复兴达到鼎盛还有不到两百年!

距离工业大爆炸时代还有不到三百年!

距离第一艘铁甲舰下水,全球殖民时代开启不到五百年!

朱允炆作为一个穿越客都不主动提前改革,他能指望他的儿子、孙子、后代会想到这一点吗?

别忘了,明朝哪怕如历史那般也能有两百多年的国祚,到那个时候,就算在想改,也已经晚西方一步了。

万一,历史的洪流不可阻挡,通古斯入了关,又是几百年的原地踏步,我们还要在家门口在欣赏一次“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在亲眼看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无数人高唱西方月亮圆,白人是最优等的种族、黑人次之、黄种人最差吗!

国家、民族不强,哪里还有文化自信,大着嗓门说话呢?

双喜还是觉得有些不靠谱,复又劝了一句,“陛下,其实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只要陛下透露出思想开禁的意思,那朝堂诸公未必敢逆着陛下来的。”

“你怎么也会有犯蠢的时候呢?”

朱允炆乐了,戳了戳双喜的脑袋,“不是皇帝想做什么,那些大臣就会附和什么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基础是皇帝想做的事,那些大臣也想做,又或者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根本利益。

隋炀帝想开科举,怎么不见得天下世家门阀附庸拍马呢?反而是群起而攻之?

朱允炆想开思禁,想增强国力,势必要提高工商两级的社会地位,想建设普法、信任体系,势必要打压士族的地位。

儒学或许可以包容新学说,但,学习儒学的人,愿不愿意有朝一日士农工商平起平坐呢?

他们不会愿意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不是抬杠的事情。

朱允炆没有本事将士族门阀跟儒学学术体系抽丝剥茧的分割开来,他也不可能活上几百年,慢慢来筛选甄别哪些学子是愿意接受新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