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是没学过】(第2/3页)

曹操头有点疼,没睡着,看完玄武池送去的信,只觉头疼轻了那么一点。

对于曹冲在凫水上的天赋,曹操觉得有些意外,却又觉得理应如此。

他曹操的儿子,总该有点旁人比不上的长处才是。

军中一向最能锤炼人,这三个小子若是能因这几个月的相处明白什么是手足情谊,倒是个不错的收获!

曹丕可不知晓曹操的用心良苦,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被两个弟弟吵醒。

三兄弟一同洗漱锻炼,才跟着于禁他们去用早饭。

早上水温太低,大伙都不下水,而是开着战船顺着漳河来回演练。

曹冲三人也登船跟着适应船上生活。

战船刚离岸时一开始三兄弟都有些犯晕,后来也就习惯了,曹冲还觉得漳河水太浅太缓,战船开起来没意思。

他索性把士兵们聚集到甲板上开班授课,教他们一些凫水秘诀。

在这一块上面曹冲可是专业的,毫不藏私地传授了不少使用的凫水技巧。

他教完了,又吩咐所在的战船和其他船逐一对接,让刚才听完课的士兵两两组队跳到别的战船上开讲。

曹冲没太多教学经验,只记得据说有理论研究过,要是你光听别人讲,能把百分之十的内容学进去已经不错了;可你要是听完再给别人讲清楚,那你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可能把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学会!

曹冲也不知道实践中是不是这样,反正权当是额外训练了。

到战船鱼贯开回玄武池,艳阳早已高高升起,曹冲的授课内容也已经在士兵之间传讲完毕,不少人都跃跃欲试准备下水试试新学来的理论知识。

要是没法活学活用的话,这不是还有曹冲可以现场指导吗?

这世上永远都是实力说话最管用,但凡是昨天看过曹冲与曹彰比试的人,大多都已经对曹冲的水平十分信服。

唯一不太积极的可能就是曹丕了,他很有兄长包袱,不怎么想下水,还是曹冲和曹彰扎进水里一个劲招呼他,他才无奈地跟着下去。

好在曹丕平时也没少练骑射,运动神经还算发达,协调能力更是比寻常人好上许多,曹冲和曹彰在旁边你一言我一语地指导来指导去,竟是让曹丕在短短小半天内成功学会了凫水。

于禁在岸上看着他们兄弟三个都学得这么快,顿时有些诧异:难道老曹家的人都挺擅长这个?

有曹丕三兄弟领头,水师的训练氛围愈发积极起来,一只只旱鸭子都开始勇敢地下水扑腾。

曹冲自己玩够了,每天便兴致勃勃地检阅起士兵们的练习成果,要么挨个纠正他们的动作,要么让他们分组比赛给他看,末了还叫人给他做个木哨子吹着玩。

于禁见效果好得很,索性给曹冲放了点权,让曹冲和曹彰负责训练士兵们凫水。

玄武池这边的水师特训进行得热火朝天,外头的热闹也不少。

曹操很快从别人的来信中知晓孔融搞的小动作。

得知了孔融那些明褒暗贬的话,曹操都气笑了。

这些家伙还真是一点都不消停,自己不干正事,还不许别人干了。

上回他因为缺粮上书提出禁酒令,孔融屡次反对他的建议,表示酒不该禁,说得仿佛他提了什么大逆不道的建议!

酒是什么酿成的?粮食!

这些人大概是过了几天安乐日子就忘了当初饥荒四起,朝廷收不上赋税,连朝廷命官都得饿死的惨况。

兴许百姓和军中将士饿死不饿死,对他们而言压根不是什么要紧事吧。

毕竟当年孔融当北海相的时候,大军都来到城外了,孔融还能跟人谈笑风声,气度不可谓不高洁。

孔融来信与他争辩时甚至明说他之所以提出禁酒,就是“惜谷”,就是想留着粮食去打仗。

他们读书人都不爱打仗,他们想要靠仁义定天下,他们有满肚子的大道理要宣扬。

问题就在于,不尽早去把孙权、刘表这些人打服的话,难道他们真的会自己前来归附吗?放任他们继续坐大,天下只会更加分崩离析,绝不会自发地变回原样!

曹操起兵南征北战那么多年,大半时间都是在马上度过的。他喜欢读书,闲暇时手不释卷,可他从来不认为光凭书里的大道理可以一统天下。

这时代,还是得靠拳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