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4/5页)
“朕的这些叔叔兄弟和子侄们还真的屡教不改!”
冬月中旬,朱高煦看着面前几份奏疏,脸上略有轻嘲的神态。
伊王朱颙炔纵容王府宦官侵扰百姓,谷王朱橞夺民田侵公税。
这两人,一个是朱高煦的堂弟,一个是他的王叔。
前者不过十四岁,兴许有可能是受到宦官蒙蔽,但后者的谷王朱橞就不一定了。
“命都察院前往曲靖核实谷王之事,若事情属实,削护卫,降宗俸为五千贯,对谷王杖三十!”
“再命都察院前往汉中查伊王之事,若事情属实,杖毙惹事宦官,对伊王杖十五!”
尽管面对的是叔叔及堂弟,但朱高煦下手并不轻。
这也就是没有闹出人命,如果闹出人命了,朱高煦刚好可以着手削藩。
二十几年过去,老朱的二十六个子嗣,仅有十九人将爵位传下,其余要么就是无子国除,要么就是为就藩而薨逝。
算上朱高煦的好大哥和三弟,如今有王爵的仅有二十一人,每年领俸禄三十余万贯。
除了他们,他们所生的郡王、郡主尚有八十二位,每年领俸禄二十余万贯。
可以说,现在朝廷每年俸禄支出就有五十余万贯。
按照朱高煦的设计,即便大明的宗室发展到明末那样二百余位在世郡王,宗室俸禄也不会超过一百五十万贯。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宗室太多,尤其是随着西南改土归流取得成功,原本用于稳固西南的藩王就成为了不安定份子。
这些生活在内地的藩王,找机会削去他们的护卫是最好的手段。
此外允许宗室科举也不乏是一条不错的道路,历史上的大明批准宗室科举已经到万历年间了,这安排的未免有些太晚了。
不过当下推行宗室科举也有些过早,倒是可以交代交代,让儿孙记住。
这般想着,朱高煦看向在一旁理政的朱瞻壑:“洪武年间,天下宗室有多少?”
“至多不过百三十余位,而今四百余位,其中七成为县主、镇国将军等不计入宗俸。”
朱瞻壑举一反三的进行回答,朱高煦闻言颔首道:
“不计入宗俸,这从短期来看如何,从长期来看又如何?”
“短期来看开支过高,但从长期来看则十分实惠。”朱瞻壑不假思索回答,同时开口道:
“以父亲举例,若每位皇帝生亲王十余名,亲王生郡王百余名,则每朝增宗俸七八十万。”
“与之相较,朝廷每岁增收近百万贯,而每朝寡则十余年,多则数十年,不论怎么看,宗俸也不至于成为大头。”
朱瞻壑以乐观的心态来推算宗俸,即便按照他的推算方法,大明每代君王生十几个儿女,十几个儿女又生十几个儿女,最后宗俸增加也不过七八十万贯。
如此来十代,大明朝的宗俸最多七八百万贯,而大明朝当下每年增加的岁入近百万贯,一二百年后,大明朝的岁入恐怕已经突破三亿贯。
当然,他所采取的都是最大数,实际上许多皇帝一辈子也就几个儿女。
况且大明的公主俸禄是不能承袭的,所以公主一旦薨逝,那就直接取消俸禄发放了。
所以即便大明朝传国十代,宗俸也不会超过四百万贯。
如果算上无子、绝嗣等除国的事情,那宗俸发放就更少了。
相比较之下,大明朝因为海外而每年增收近百万贯的势头可不会突然停下。
以当下科技水平,大明朝的财政收入在达到两亿贯前,税收增长速度只会越来越快,不可能停下。
之所以朱高煦敢这么笃定,是因为他前世看过中英财政收入的史料。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并达到大明朝如今科技水平时,大概是鸦片战争时期。
这个时候英国占据印度和加拿大、澳洲和南非等地,财政收入达到了一亿五千余万两,而清朝仅有三千九百余万两。
现在的大明比起鸦片战争前的英国有之过而无不及,只要保证美洲不被欧洲渗透,大明的财政足够碾压全世界。
“宗室在我这一代不能放开,但到了你和钺儿那一代,若是不想培养一批废物,那适当开放科举还是可以的。”
朱高煦对朱瞻壑交代着,同时询问道:“你对朝廷日后的财政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