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孤家寡人(第3/5页)

“如此算下来,朝廷每年负支出九百余万贯,即便有舰队积存的金银铜锭,也不过仅能支持三年罢了。”

“因此,臣请殿下三思……”

夏原吉作揖唱礼,就连朱棣听了,都不由觉得大明现在的行政开支太大了。

只是对于朱高煦来说,大明朝能有现在的财政,可以说完全离不开现有的行政体系。

对于财政情况,他也十分清楚,所以面对夏原吉的劝阻,朱高煦继续道:

“东洲金银能填平四百万的窟窿,如此一来每年积欠也就是五百万。”

“以朝廷现在的情况,完全可以支撑到四年后的产量提升结束,期间田赋也会不断上涨,因此不必担心。”

“此外,对于钱粮的事情,我也已经有了想法,那就是开办银行!”

朱高煦忽然提出了一个新词,而面对这个新词,夏原吉等人还来不及询问,朱高煦便主动开始解释起了银行的作用。

百姓将钱存入其中,然后使用存折在全国各地取钱,同时银行可以发行各类债券,例如铁路债券和建设债券。

这些债券有一定的利息,对于那些有钱没地方投资的人来说,债券的利息虽然不高,但却胜在稳定,有国家作为担保。

除此之外,银行的各种作用也被朱高煦一一讲解,其中不少作用对于夏原吉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虽然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钱庄、钱铺一类的民间机构,但一些大商人早就开始用个人信誉开始这种换钱存钱的做法。

现在朱高煦要做的,就是提前让银行面试,而一旦有了银行,一旦百姓的钱开始存入银行,那大明在建设上就不用发愁了。

大明的经济市场经过朱高煦这么多年研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大概在二十亿贯左右。

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将钱存入银行,那铁路和基建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同时,债券的发布,也会为日后纸币发布做准备。

“若是创建银行,那民间的百姓岂不是可以用宝钞来兑换金银铜钱?”

夏原吉一下就抓住了重点,要知道大明市面上可是还流通着四千多万贯的宝钞。

如果百姓将四千万贯宝钞拿来兑换,那银行虽然不至于被兑爆,但朝廷肯定会陷入破产危机。

老朱给下一代留下了足够多的钱粮,却也留下了足够多的债务。

宝钞本该是应对钱荒的应急品,最后却成为了收割百姓手段。

如果不是朱元璋悬崖勒马,在朱高煦的建议下及时回收部分,加上朱高煦对宝钞也以回收为主,那宝钞的价格是断然不会维持在现在这种程度的。

现在市面的一贯宝钞可以兑铜钱九百文,可见宝钞已经回归了货币价值,毕竟交税和官府买卖都可以用宝钞。

在这样的情况下,宝钞每年回收量也不过一百万贯,可见百姓不太可能会一口气将所有宝钞拿来兑换金银。

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好处,消息传播太慢,地方消息闭塞就是这个时代的好处。

一些大商帮想要煽动百姓兑爆银行,那需要付出的代价可比兑爆银行大太多了。

朱高煦几次对官员的重拳出击,已经收回了洪武年间发行的半数以上宝钞,现在剩下的四千万贯宝钞基本掌握在小商人和百姓手里。

除了朝廷,朱高煦不觉得还有其它势力能煽动他们。

“宝钞的事情不用担心,只要百姓兑钞不超过两千万贯都可以接受。”

“一旦百姓对银行建立信任,朝廷立马可以发放年利息为5%的建设债券,不管能卖出多少,只要朝廷如期支付本金和利息,债券的信任就能培养起来。”

“长此以往,朝廷遭遇一些财政危机时,也能使用债券来度过难关。”

对于金融和经济,朱高煦也是一知半解,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不过即便遭遇问题,他也能依靠着海外的金银矿渡过,无非就是难熬几年罢了。

海外的那些金银矿朱高煦很清楚,即便大明以此种力度挖三百年,也不可能把它们全挖空。

夏原吉的担心是建立在海外金银产出不稳定的情况,但朱高煦却很清楚,这些金银矿甚至比大明朝的国运还稳定,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在全国一千七百四十六个县率先建设大明银行,同时禁止任何民间商人效仿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