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解缙案(第3/5页)

当然,给人打工往往收入不是最高的,一些小摊小贩也不可小觑。

一个卖油郎,一年下来能存下二十几贯,而且十分稳定。

“你们看,这上面还说可以打广告……”

“广告是什么?”

“这后面有介绍啊……店铺商品宣传,招募信息宣传等就是广告。”

“估计不便宜……”

在报纸上,许多人都关注到了广告一说,虽然早在宋代就有皇家帮大商户打广告一说,但这种把广告弄在报纸上的做法还是第一次见。

一些嗅觉敏锐的商人,很快就通过各地报摊每日售出的报纸数量来判断广告价值,随后前往报社询问价格。

在得知广告价格从一贯到十贯不等,许多商人便纷纷打起了退堂鼓,但也有做大生意的人开始打起了广告。这些消息经过西厂汇总,最后交到了宫城中。

“《大明报》售出一万七千四百二十七份,《南京日报》售出二万九千三百五十七份,想在《大明报》打广告的只有两家,想在《南京日报》上打广告的有十七家。”

“大明报社今日报纸获利一百四十贯三百五十二文,每份报纸盈利三文,广告收入一百二十四贯。”

站在乾清宫内,亦失哈向饭桌上吃饭的朱高煦、朱棣二人汇报。

朱棣听后,当即看向朱高煦说道:“你这大明报社有三千多个人当差,每年俸禄差不多六七万贯吧?”

“这钱都是从你东宫出,日后这报社盈利也是你东宫赚,那朝廷就什么都赚不了?”

报社的事情,朱高煦并没有走朝廷,而是走东宫的国营路子。

按照今日的情况来看,大明报社每年应该能赚五六万贯,刨除员工费用,基本能净利润四五万贯左右。

这笔钱,按照朱高煦的意思是要进入东宫小金库的。

“这笔钱,如果父亲需要,那便交给父亲也行。”

“儿臣想了想,皇家修建宫殿和园林,本就不该从国库之中拿钱。”

“若是效仿古人建设皇庄,则有侵占土地的嫌疑。”

“既然如此,那不如弄一些属于皇家的产业,皇家有了产业,也就可以不与国库争利了。”

“类似报社的产业,此前没有,那皇家掌握倒也不算与民争利。”

“以儿臣估计,等日后各省报社先后建立起来,报社每年收入应该不低于五十万贯。”

“除了正常十分之一的商税需要上缴,加上当下七万多贯的俸禄和三万贯的马料支出,皇家每年净收入三十万贯左右。”

朱高煦清楚皇帝挪用国库的后果是什么,别的不说,单单说晚明的万历。

万历一朝真的没钱吗,也不尽然……

别的不说,单单万历的定陵就花费了八百万两,皇子册封更是耗费上千万两。

要知道崇祯接手时,九边积欠也不过九百六十八万两,而九边每年定额满饷也才五百多万两。

也就是说,定陵和皇子册封所耗费的银两,足够崇祯结清九边积欠,同时还能再支付九边两年满饷。

除了这两项,万历平常赏赐花销也不少,而内帑每年收入在二百余万两左右。

如果万历老老实实存点内帑,不挪用国库金银来满足个人私欲,减少铺张浪费,那也不至于到用钱时露出窘迫。

皇帝用国库金银过多,肯定会导致百官生怨,因此朱高煦才想着在他活着的时候,制定好皇帝内帑的各类条例。

“儿臣是这么想的,日后国库的钱粮就是国库的,是朝廷的,即便是天子也不能挪用。”

“至于天家的钱粮则是在工程内修建内库一座,称呼为内帑。”

“朝廷每年定额拨二百万贯或二百万两白银给内帑,各国朝贡贡物也上交内帑,回赠则是从国库取,毕竟朝贡贸易也是朝廷赚大头,不可能天家出。”

“此外,诸如报社和各类天家产业正常缴税,收入收入内帑之中,皇帝不动用国库,群臣不动用内帑。”

朱高煦提出自己的建议,尽管这个建议很容易让天家在日后成为全国最大的资本,但皇帝做资本起码还会在国家存亡时掏钱出来,官商资本想掏钱就困难了。

只要限制好皇帝从国库中掏钱,内帑完全就可以作为皇帝收买民心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