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倭奴叛乱(第3/5页)
“不必了。”朱棣打断道:“国库当下入不敷出,全赖郑和这次带回的金银香料才得以缓解。”
“昆仑洲的事情,对于朝廷来说鞭长莫及,还极为容易割据一方,届时不好收场。”
“就按照东宫说的,朝廷坐镇锡兰和满剌加,从这些商帮手中收取税收罢了。”
“可陛下……”纪纲还想说什么,却被朱棣摆手:“下去吧。”
“是……”
见朱棣这般,纪纲只能不甘心的转身离去,至于站在一旁的陈瑛则是在纪纲走后作揖道:“陛下,庙堂如今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解缙等江左之人依旧桀骜不驯,臣以为他们还需要整治。”
“确实需要,但不是现在,等新政推行到江西再说吧。”朱棣同样打断了陈瑛,摆手让他下去。
陈瑛见状连忙回礼,随后缓缓退出了西角门楼内。
待他们离去,朱棣身后便走出了王彦、郑和,以及许久不曾露面的姚广孝。
虽然已经七十五岁,但姚广孝却依旧耳聪目明,行动举止与十年前无异。
来到朱棣面前,三人毕恭毕敬行礼,随后朱棣率先发话道:“这两人,以为他们干的那些勾当我不知道。”
他先发了句牢骚,目光便投向了郑和:“老二真是这个意思,把昆仑洲的金矿拱手让给那些人?”
“殿下确实是这个意思。”郑和颔首,旁边的姚广孝闻言也盘算了一下自己的佛珠:
“贪多嚼不烂,殿下过往的手段,都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如今也是一样。”
“以贫僧来看,比起昆仑洲的金矿,殿下更关心的是江南新政的推行,以及西南的改土归流,还有如何打击漠北的瓦剌三部。”
“这三件事情但凡成功一件,都能解决大明北方、西南、东南的问题。”
面对朱棣,姚广孝便没有那么藏拙了,但凡能猜到的情报,他都会告诉朱棣。
反倒是朱高煦,由于始终看不透他,姚广孝在面对朱高煦时,多以藏拙示人,朱高煦也看得出他的想法,平常也不会去麻烦他。
“老二确实稳扎稳打,是个雄才之主,和我一样。”
朱棣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十分满意的回应众人。
自从上次几筵殿父子二人开诚布公后,他对朱高煦就没有太多的怨念和担心了。
说到底,他的年纪毕竟上来了,人一旦衰老,便本能的想要得到众人关心,而他又需要功绩来证明自己。
恰好这两点,朱高煦都能给到他,因此他自然心思都放在了朱高煦身上。
至少就当下的局面来看,朱高煦要是真的想当皇帝,那他这个老子还真不一定能在江南斗得过他。
在京兵马,渤海一派占据五成,燕府一派占据五成,不过其中燕府又有三成青睐朱高煦,剩下两成虽然不表态,但也不会和朱高煦为敌。
这么一搞,他这个老子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个老二架空了。
这样的局面,老二还愿意让自己当皇帝,已经能看出他的孝心了。
虽然心底还是不舍皇位,但一想到自己这把年纪,朱棣还是收起了继续占着位置的想法。
“解缙那群人修书的情况如何?”
朱棣看向姚广孝,姚广孝也盘算佛珠道:“指点却又不建议,他们所修的书籍大多是抄写,其中犯了忌讳的事情并不少。”
“只要陛下想,解缙遗留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把柄。”
“嗯……”朱棣颔首,但心底还是有些惜才,并不想就这样杀了解缙。
思虑许久,朱棣才犹豫着开口道:“等修书结束,找个机会将他贬到云南和广西做官,让他吃吃苦头再看看情况。”
“臣领命。”姚广孝点头应下,不过闻言的他却在心里叹气。
解缙的性子他太了解了,如果不是朱棣惜才,他早就死了好几遍了。
当下朱棣已经有些摇摆不定,而解缙的性子根本不可能改变,那么他的死期估计也就不远了。
想到这里,姚广孝不再发言,朱棣也将目光看向郑和:
“下西洋舰队的宝船和战船,需要检修多久才能继续航行?”
“大概到冬月就能全部下水。”郑和回应过后又补充道:“另外工部还新修建了十几艘宝船和三十几艘战船,五十几艘马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