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自由贸易(第3/5页)

如果渤海没得到开发,那朝廷自然没办法开发漠东,更无法常驻阮里河。

这才十四年左右的时间,自家老二和他麾下这群人就把关外经营成了这样,如果给他二三十年……

朱棣突然有一种欣慰的感觉,欣慰自己有一个“类己”的好儿子,这是多少君王求之不得的事情。

“好了,给俺找个休息的地方吧。”

听完了王义他们所说的情况,朱棣高兴的准备找地方休息,王义闻言连忙带路。朱棣还没北上,他和朱权就已经开始准备行宫了。

朱棣在镇虏卫的行宫占地四亩,不算太大,也不算寒酸。

住进其中后不久,朱棣就传出了鼾声。

不出意外的话,他需要在这里等待朱权和丘福的探路,并在得到确切消息后才开始动身。

这几日,算是他接下来几个月里,为数不多能安稳休息的日子了。

倒是在他昏昏沉沉睡下的时候,南边的郑和也迎来了自己的出征。

“铛…铛…铛……”

清晨,当巨港城的晨钟开始铛铛作响时,早早准备好的郑和他们也在经过三个月的休整后决定启航。

郑和与陈瑄、崔均三人走出了旧港宣慰使司衙门,站在马车前,崔均对二人作揖:“我就不送你们了,反正天天在一起也腻歪了。”

“好!”陈瑄爽朗笑道:“你好好看着南洋,等我们回来,倒是要好好看看,这巨港的变化有多大。”

“哪还有变化的空间……”崔均哭笑不得,而在他的哭笑不得背后,却是焕然一新的旧港城。

由于苏门答腊岛上石灰石众多,因此在郑和上次返程前,这里就已经兴建起了水泥工场。

这次郑和南下带来的工匠,更是让水泥工场的技术更加精细,产量更高。

三个月的时间里,巨港的城墙被清理干净了绿植,覆盖上了混凝土。

旧港城内的道路都被扩宽,屋舍也重新建设得焕然一新,城池扩大了一倍不止,足以容纳十余万人在其中生活。

除此之外,城外还兴建起了三个军营和四个集市,码头那边也被修建得焕然一新,可以停泊五千料的上百艘大船。

巨港内的官学也兴起,十所官学足够满足当地孩童的就学。

巨港是一个风向标,眼见朝廷在巨港投入这么多资源,其它华侨聚集和马来百姓聚集的城池也开始尽心尽力的干活。

从大明设立旧港宣慰司到现在,不断有马来人口和南洋各国华侨到旧港聚集,因为他们都看出了大明要立足南洋的决心。

南洋诸国很难过,可还得陪笑,毕竟郑和的舰队不是摆设,只能硬着头皮接受了这个“天降爹”。

“好了,上车走吧。”

郑和调侃着,并和崔均打了个招呼后便上了车。

陈瑄见状也跟着坐了上去,不多时马车就驶离了旧港宣慰司衙门。

与三个半月前不同的是,原本拥挤狭窄的道路变得宽敞,两旁各种文化的建筑则是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石木结构的混凝中式小院。

“真没想到,三个月的时间能变化这么大,不知道我们回来的时候,这里会不会变得更为繁华。”

马车上的陈瑄感叹着巨港的变化,心里也忍不住升起自豪感。

一旁的郑和手里拿着一本厚厚文册,腿上还有两本脸上也是止不住的笑意:

“比起这个,我更在意这个。”

“嗯?”陈瑄回头,一看郑和手上的东西,立马笑道:“这个确实应该更在意。”

“我还以为这旧港是蛮荒之地,却不想蛮荒之地也有四十余万口,百余万亩耕地。”

“这地方土地肥沃,水果成群,两亩地的产出就足够养活一个人,真是好地方……”

陈瑄说出了旧港宣慰司的情况,郑和也高兴拿起其中代表赋税的文册道:

“人口和耕地固然值得高兴,但当地的赋税情况才是让我叹为观止的原因。”

“满剌加千户所和巨港两个地方,过去一年居然收到了五百多两黄金,六千多两白银和十二万贯钱。”

“这放在中原,恐怕也是了不得的赋税大府了,更别提二十二万石税粮了。”

“别说支付南洋卫和旧港卫这两个卫所的俸禄了,就连吕宋的俸禄都能一并支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