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东征西讨(第4/5页)

傅让这话说的不错,吉林城能发展迅速是因为老朱在给吉林城输血,加上朱高煦操持得当所致。

只要给钱给粮,想要开荒并不困难。

百姓没有资本开荒,说到底就是受限于粮食罢了,正因如此,自秦汉以来,官府都搞起了借粮给百姓开荒,三年归还的戏码。

不过这期间有的朝代有粮食,借一石还二石,有的朝代可就是与放贷无异了,不还个七八石,都别想走出衙门的大门。

不还?不还就把田拿来抵债。

如此一来,辛辛苦苦劳动三年,不仅什么都没捞到,还反而背上了一屁股饥荒,无奈只能去投靠士绅豪强,成为其手下佃农。

像渤海王府这种免费发放口粮,而且发的口粮还不一定能吃完的衙门,放在哪朝哪代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同样开荒,就拿沐英与沐春这两个开荒能手来说。

他们二人驻兵云南十四年,所开辟熟地百万亩,而这只是沐英对开荒百姓提供‘日一升粮’的结果罢了。

再看吉林城,成人日二升半,小儿日二升。

成人还好说,胃口大的完全可以吃完,小孩那就根本吃不完。

吃得多了,身材自然也就往膘肥体壮的那方面走去,干起活来自然也就一把好手。

只可惜油水不够,不然粮食的消耗也就能下来了。

像后世人,在油水充足的情况,即便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男人,也不敢说能淘二斤半的生米来煮饭吃干净。

即便不说后世人,单说朱高煦自己。

他一个郡王,每日油水充足之下,即便个头力气再大,每日也不过吃个一斤的生米就已经饱腹了。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会想着去美洲,把花生搞到大明。

尽管这个时代的花生亩产不如后世那样动辄六七百斤,但实际上也是有两百斤左右的产量,而它的出油率是在四成。

也就是说,每亩花生基本能出油八十斤,残渣还能用来做成饲料贩卖。

相比较之下,正常之下只有八九斗产量的大豆,出油率只有二成,品质好的才有三成。

一亩大豆,仅能出油三十至五十斤。

放在民生上,这点提高可以让油价更低,让更多百姓吃到油,继而减少对谷物的摄入。

至于土豆、番薯、西红柿等等作物,则是可以栽培在小麦、水稻无法栽培的地方,对环境要求并没有小麦水稻那么苛刻,是极好的副食品。

每每想到这里,朱高煦都恨不得自己亲自带人去美洲,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带回来。

在他这么想着的时候,他也与傅让他们走到了肇州城不远处。

眺望远方,朱高煦可以清楚看到肇州城的全貌,傅让也对他介绍道:“这肇州城,毕竟建设初衷是军堡,所以建造的不算大,东西南北各长百步,四四方方,占地三十六亩六分。”

“城墙高一丈四尺,宽八尺,长一里……”

“倒不是想建造太大,只是因为水泥跟不上。”

“如果不是这次要北巡,我也舍不得把水泥用来修路。”

傅让解释着,朱高煦也颔首询问道:“这城内,可以容纳多少人物?”

“修建了一百处院子,每处有倒座房十间,住下七千人不成问题。”

傅让如此说着的时候,他们也骑马进入了这肇州城内。

果然,穿过甬道过后,所见到的是宽不过丈许的水泥路,两侧都是连着的院子。

这些一丈高院墙上有着一些指头宽的孔洞,显然是用来射箭的。

朱高煦翻身下马,与傅让找了一处院子看了看。

走进院里,所见到的是一处处平房,平房高度约八尺,一旁有通往平房之上的梯子。

朱高煦走上去看了看,院墙高出平房两尺左右,人可以蹲着对院墙下的人偷袭反击。

以混凝土的强度,在没有用火药和火炮的情况下,哪怕是冲车也得撞个半天才能撞开这院墙,更别提这道路根本放不下冲车了。

可以说,傅让把肇州城修建成了一个乌龟壳。

“你这地方修的不错,就是不适合居住。”

朱高煦站在房顶,看着四周那一排排串联起来的院子,无奈一笑。

“这地方,我本就不打算用来给百姓住,日后若是要扩建,你将它视作军营或牢房就行。”